“数据时代,数据正在重构产业”
熊伟老师分享,这是一个数据的时代,数据重构产业,数据代表了一切智能化技术的重要结果。以传统产业为代表的核心产业。数据重构产业,不是颠覆产业。我们认为未来10年一遇的机会应该是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以智能化技术,以数据为代表的新兴科学技术已经进入实验阶段,通过这阶段重构进入升级换代。
“为什么要选择产业互联网?”
以考察过的国家为例,熊伟老师对比了在投资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几个国家的产业发展情况,他分析到美国、以色列、日本、德国这些国家的发展代表了中国的未来发展趋势。
熊伟老师还比较了越南、印度等国家目前的发展特点,这些国家的发展对中国的中高端产业影响不大。而纵观中国传统产业的发展路途,2013年,传统产业陷入迷茫期,找不到方向。企业面对不仅是产业的发展压力,更多的是生存的压力。在2014、15年,经过一段时间的启蒙,整个传统产业向互联网化转型成为比较认可的事情。此外,还有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互联网化奠定了基础。总的来说,首先,第一个是转型的压力,压力来了迫切需要改革;第二个,大家都认可了往互联网、O2O、线上线下、数字化驱动的这种理念;第三个是技术具备了基础,所以这是天时,只有具备天时地利人和才有可能。
此外,传统产业:衣食住行、汽车金融医疗教育等这些产业的体量越来越大。数据重构产业,首先要完成的第一件事情是,数据化。中国庞大的传统产业已经具备了数据化的基础,这就是地利。
人和:为什么选择这个行业?在TMT这个行业首先要获得自己的优势。作为技术出身的我们,技术对产业改变的理解,我们具有更大的优势。受益于汽车、产业、高速公路等发展和建设,我们能看到未来10年努力的方向。当前我们要投产业的基础设施,每个行业从自动化、信息化到智能化的各个阶段。
接下来,熊伟老师通过10多年的投资经验,结合实际投资案例,讲解具体项目的投资观点。
第一:看方向,跑道在哪里?从需求、规模、驱动力、市场竞争力这几个方面分析。
第二:是谁在干?包括团队、商业模式、核心竞争力;
第三:周边环境去验证:包括重要资源结点访谈:股东、客户、上下游关键客户、企业竞争对手等、财务真实性。
“当我们看项目的时候,怎么看?”
首先看需求:无论投资还是创业,看清楚市场,选择细分市场,看是不是刚需的市场。要注意的是,要定位细分市场,并且这个市场是延伸的。
第二是市场规模:百亿市场、万亿市场与自己是否有关?我们要选择边缘、缝隙,但有足够体量的市场。
第三是驱动力:考察这个企业内在驱动力是什么?包括技术驱动、市场驱动、政策驱动、团队驱动。技术领先能够降低创业的难度,但是技术领先,产品领先是有时间限制的,还看市场。
第四是市场竞争:对创业企业而言,不应该选择一马平川的市场,而是选择商业壁垒、技术壁垒以及产品壁垒比较独特的细分市场更靠谱。
“什么是商业模式?”
熊伟老师引用魏炜一句话来讲解:“商业模式的本质就是一群利益相关者把自己的源能力投进来,形成一个交易结构。”
商业模式包括了:细分市场、关键资源、现金流、盈利模式、产品和服务、客户类型这6大要素。在细分市场中,技术不是商业模式,要与细分行业结合。技术不等于产品,产品不等于市场,市场不等于收入,收入不等于利润,收入不等于毛利,毛利不等于净利润,净利润不等于现金流。结合真实案例,熊伟老师讲解创新的商业模式颠覆传统行业,所带来的产品和服务。
“团队画像、阶段画像”
产业的核心还是团队。内部考察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团队的画像,包括行业经验、性格、互利性、投入、股权结构。我们喜欢有狼性的团队,还需要快速迭代的团队。未来互联网创业的路径越来越难,创业团队的构成尤为重要。核心团队一定要全职,核心团队要占大股,股份不能太分散,必要的激励政策。
熊伟老师提醒,用Outside-in的视角,重新审视你的商业机会、产业机会。最后,熊伟老师还分享了关于“不投”的投资逻辑。
他总结了十大不投项目:核心成员缺失、不专注、只讲情怀、核心团队小股、只唯技术论、市场风险大、蜂拥热点、战略不清晰、业绩作假以及“看不懂”的,不懂就不投,或者找一个懂得,搞清楚需求是什么,是不是刚性的,商业模式是什么、市场竞争等等环节。熊伟老师说:“创业是很难成功的,投资失败是正常的,成功是偶然的。”
熊伟老师超详细的产业互联网投资机会分享,为学员们详细剖析互联网产业的投资逻辑,考察因素以及哪些投资陷阱。这些干货笔记,你都记住了吗-收藏或者转发到朋友圈,可以随时温故知新!
PS:2017,资本红利元年,产业与资本对接已是大趋势,面对瞬息万变的时代,到底如何才能抓住未来?受工信部委托,清科创智商学院、前海创投孵化器联合并特邀深创投、高新投、深交所体系实战并善战的投资大咖,共同打造,强势推出“企业经营管理骨干创投人才培训项目”此项目,全面系统讲解“创投”,干货满满,实战策略解析!
不到20天就招满1期班,学员评价“创投培训的黄埔军校”。现三期班正式启动,诚邀行业优质机构、创业精英,共同参与,共创“创投”新时代,欢迎咨询(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