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又于四面每条凹槽内的上下各饰一组完整的神人纹。全器共饰八组简化神人纹、十六组神鸟纹和八组完整神人纹,并于各纹饰上间饰云纹。
西伯利亚和贝加尔湖的玉器均未发现砂绳切割的痕迹。在中国距今八千年前的兴隆洼玉器中已经出现了成熟的砂绳切割技术。5000年前,从红山到凌家滩,崧泽与良渚,及至大汶口和仰韶文化,砂绳切割工艺在中国玉器的制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在整个东亚地区也有着广泛的分布。这些发现为揭示东亚地区玉器加工技术的传播及东亚地区玉器信仰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学证据。
神人纹玉琮王在有面对面鉴定收购吗,神人纹玉琮王去哪收购好呢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1986年浙江省余杭县反山12号墓,现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高8.8厘米,孔径4.9厘米,外径17.6厘米,重6.5千克。玉料外表经浸蚀后呈黄白色,并有紫红色沁,器体呈矮方柱形,中心有一上下垂直相透的圆孔,两端各有一壁形口。外壁分为四节,每两节以四面凹槽为隔界,各以浮雕、阴线刻纹等手法饰一组简化神人纹和两组侧身的神鸟纹。
玉琮,此器是迄今所知同类作品汇总、重量大、纹饰精美和神人、神鸟多者,故被称为“玉琮王”。八组完整的神人纹,皆是在不3平方厘米面积上刻出,其含义目前学术界尚有不同的看法。近研究认为良渚文化繁简各式神人纹为人骑虎的平面图,以此来增加当时人们崇拜信仰之神的威武超凡作用。此琮是研究良渚文化玉器制作、纹饰及其内涵的重器。
它的制作应当极为复杂。一定体量的玉料才能制成坯体,内圆而外不方,琮的射孔均为双向管钻,神人兽面像凸起的鼻端是多次切割所为,琮节面的分割也需要的计量,每一节的误差高度应在十分之一厘米之内。既有完整的简约的平面像,也有节面转角的立体像,还有对折角的立体像。人的头部和兽的面部都用浅浮雕处理,突出于器表,而人的双臂和兽的下肢则用阴线细刻处理,凹入器表。
同距今5000年的其他新石器时代文化相比,玉器是良渚文化突出的物质成就,它不仅是体现聚落规模和等级的标识,也是社会信仰和精神领域的反映,更是不同区域间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载体。良渚文化遗址的玉器数量之多、种类之丰富大大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其中仅反山、瑶山两地就玉器2000多组,若以单件计则超过6000件。反山第12号墓无疑规格高,几乎所有精美的玉制礼器璧、琮、钺、璜等皆出于此,包括我们称之为“琮王”的那一枚。
琮王上令人惊叹的是那8个兽面神人图像,学者称其为“神徽”。该怎样来描述“神徽”图案呢?人脸呈倒梯形,圆眼,宽鼻,阔口,露齿,表情威严,人头上的羽冠由22组呈放射状的羽翎组成。雕刻线条纤细如发丝,精绝一处竟然在一毫米的宽度内刻出了四五条线。兽面有巨大的眼睛,两眼之间用微凸的短桥联结,獠牙外撇,作蹲踞状,有鸟形利爪,人臂、兽肢上都密布着卷云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