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轩苗圃坚守“精心培育每一棵苗,真诚服务每一位客户”,社会效益至高的理念,把果木品质和客户需求放在第一位,加强管理,开拓创新,合理定价,讲究信誉,努力把企业做大做强好品质是市场的基本要求,高品质才能实现高效益
1.桃产业现状
(1)已经形成大区域、大规模、大市场、大效益的格局
桃果实汁多味美,营养丰富,老少皆宜,深受国人喜爱,市场很受欢迎,温饱时是礼品,现在是消费品,需求量大;桃树结果早、产量高、管理容易,效益比较高,土地承包制使“短平快”项目倍受果农青睐,面积迅速扩大。桃由过去的小杂果,近三十年一跃成为我国第三大落叶水果,面积超过1200万亩;形成四大产业带,即华北中、晚熟桃产业带,黄河流域早、中熟桃产业带,长江流域水蜜桃产业带,高纬度的设施桃产业带等,产生了中国蜜桃第一县(蒙阴),面积65万亩,年产量115万吨,年产值36亿元;中国设施桃第一县(普兰店),大棚区面积10.2万亩,年产量16万吨,年产值25亿元;中国水蜜桃之乡(阳山),亩纯收入13500元以上。种桃成为农民发财致富的好选择。
(2)快速发展,局部阶段性、结构性过剩,出现新的瓶颈
面积迅速扩张,品种雷同,熟期过于集中,在气候良好的情况下,局部出现阶段性过剩现象,加上技术不配套,质量意识淡薄,“产量高、果个大、品质差”的“萝卜桃”扰乱市场,增产不增收,甚至出现2015年6月下旬陕西省周至县竹峪镇兰梅塬村的桃农将红红的油桃倒进河道里,蒙阴蜜桃中的低糖果实2017年7月中旬桃贱卖到五角钱一斤甚至更低。“过山车”式的农业让千家万户的农民无所适从。扶贫攻坚也要以经济作物为主,桃、李、梨也许是首选,贵州、四川等地大量购置早熟水蜜桃,在不科学选种的情况下,将来出现卖难会不会越扶越贫呢?经济下行与产量猛增、结构失调、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挤压效应,使桃产业出现瓶颈期,庞大的低质量桃果只能成为地摊货。消费已经转型升级了,优质、安全、营养、特色,互联网、高端市场、全球化扑面而来,但种植者的意识和方法并没有跟得上。农民怨声载道:钻在“密不透风”的桃园,流着“咸咸涩涩”的臭汗,尊严不论一斤多少,桃子卖了才能心安。《三秦果农通讯》上有这么一副对联“前期冰雹中期旱,果子成熟市场乱;辛苦一年汗湿衫,效益归零心里烦”,横批“百姓好苦”。有怨可以理解,观念必须更新,新需求必须适应。相同地域有的一亩地产值三五千,而有的确是三五万,品种特色化、果实高品质、产地区域化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