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古玩私下交易、国际大拍卖、展览展销请联系:林女士
✤该瓶器型为“天球瓶”,高瓶径、喇叭口、圈足,瓶口处外镶铜边,厚胎体施天青釉,有细小开片。考古学家在清凉寺窑址发掘出土了类似的侈口撇足细长颈瓶。宋人认为汝窑特殊釉色的成因是“以玛瑙入釉”,清凉寺窑址附近也确有玛瑙矿。借助促熔剂,玛瑙可于低熔点熔化,而更确切的说法是汝窑的釉料中因含有氧化铁以及少量的二氧化钛,在烧制过程中熔融因而形成天青色釉面。钛元素使釉面泛黄,因而使得许多中国青瓷呈色显得愈发青莹。当时中国北方的大部分窑场都采用煤作为燃料,这也是很多青釉釉面泛黄的原因。而汝窑却采用木料作为燃料,因而成就了皇帝都钟爱的“雨过天青”色。
大维徳爵士的收藏之路
✤大维德爵士的收藏如此令人叹为观止,而更为人们所称道的则是他在这些奇珍背后的传奇收藏鉴赏之路。1892年,这位爵士出生在大英帝国殖民地印度孟买的一个声名显赫的犹太家庭,他的父亲萨森是印度银行的创始人。大维德21岁时移居伦敦,攻读剑桥大学法律学位;次年(1914年)他开始陆续从知名古董商约翰·史帕斯和布鲁特父子处购买中国瓷器。此时,从私人藏家、古董商到以博物馆为主的学术机构,收藏中国陶瓷刚刚步入了系统研究鉴赏的时代。20世纪初,继16、17世纪以来收藏中国瓷器在英国达到了历史的一个新高度。大维德这位“富二代”并没有挥金如土、随遇而安,他深深地被这种氛围所濡染并加入了学术研究的行列。
✤1924年,他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进行学习和研究 。事实证明,大维德的敏锐判断切实让他加入了民国时期极其活跃的收藏浪潮。同年,清政府被推翻,溥仪被迫离开故宫,大量的清宫旧藏由不同途径散落到民间。凭借自己强大的社会活动能力,大维德很快就与故宫建立联系,进而将自己的收藏水准提高到了“皇家品位”。1927年,大维德与盐业银行经过一年的谈判后,不顾风险一口气买下了作为抵押品的40多件清宫旧藏的精品,其中半数带有乾隆御题。在接下来的8年时间里,大维德不仅亲自参与了故宫博物院的文物登录和展览,还多次往返两国策划了1935年的伦敦国际中国艺术展览会。他积极动用自己的资源,甚至请到英格兰海军出动巡洋舰来为1022件来自中国的珍玩保驾护航。这个展览荟萃了3080件精品中国古玩,迎接了42万多名英国观众的观赏,获得空前的成功。
藏品是你自己的,钱是别人的。
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
你刚好需要,我刚好专业,仅此而已!
没有卖不出去的藏品,只有卖不出去的价格!
鉴定交易请联系:手机号 林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