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首先需要更正孟健先生的一点是,宝源局铸造的“嘉庆通宝”之“通”,并非“均为一个点”,也有“两点通”的。此说“一个点”恐怕是凭印象,没有熟读《钱谱》的缘故吧。如宋志强、王立新著《中国古钱币库》第515页、516页,就有四枚宝源局铸“嘉庆通宝”“两点通”普品拓图(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
报9月29日“钱币”栏目刊泉友孟健来信求答:《宝源局还是宝泉局》一文。经笔者辨认其照片并结合古代铸钱工艺特点考量,认为此“嘉庆通宝”钱应为宝泉局所铸。
嘉庆通宝样板币在哪里做鉴定好,咨询电话:(赵总)
这枚异书嘉庆通宝平钱,直径25毫米,穿径6毫米,重4.5克,背满文“宝泉”二字,穿上铸一星纹。是钱与常品嘉庆通宝的不同之处在于,钱文中繁体“庆”字顶部少了一点,底部书作“”(见图),而其他嘉庆钱庆字底部均作“”。
该印章版“嘉庆”钱径2.3厘米,厚0.05厘米,重1.8克。据《清史稿·食货志》载,嘉庆官铸钱中也有私铸现象,俗称“局私”。从该钱特征上分析,此钱极有可能为“局私”钱,为铸钱谋利而精心制作的印章版,以增强其发行流通量.
从刊登的这枚“嘉庆通宝”钱照片上分析,“通”字之“辶”看似只有“一点”,但其书法布局细小的上一点与“辶”下部分的距离过大,如只有一点书,点划之间就显得不够协调,何况此书体并非行草书,由当时名家书写的“嘉庆通宝”钱文是绝无此败笔的。再者,其“辶”旁点划的“留白”处,照片上似有流铜表相,应为铸钱缺陷所造成的“一点通”,而不能判定为“一点通”,所以此嘉庆通宝钱乃为“两点通”普品。众所周知,清代嘉庆钱仍用“母钱翻砂法”,即砂型铸造,而不像机铸那样精致。其翻砂的过程包括铸模(用母钱)砂箱造型、将熔化的铜液金属液浇入砂型、落砂和清理而得到铸件(普通铜钱)。因此笔者认为,此“通”字之“辶”留白铜液的模糊状态即是隐去的“一点”,是铜液在砂腔流动过程中,因翻砂铸钱工艺本身固有的缺陷所造成的,古代钱币中常常出现这种现象,不为奇。
嘉庆通宝楷书折二背宝泉局10元仁宗嘉庆年间铸。面文楷书直读,背满文穿左为宝,穿右为铸局名;泉源直苏昌浙福武南川晋陕巩云东黔,伊,阿克苏,币材含铅锡各半,故钱质灰暗脆弱,一般径2.2---2.6厘米,重2--4克,少数钱可见星月纹,另有吉语钱,如福康寿宁,天下太平等。
鉴于此,有人把此钱当作样钱、母钱,甚至将它当成珍罕版别珍藏。市场上也有少数币商乘机炒作,抬价兜售,获利多者上千,少则数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