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心理咨询分支机构隶属于北京德道幸福生活心理医学研究院(简称:德道北京心理咨询)是第一个在中国(现存,2001年注册)从事心理咨询的机构;第一个在中国能彻底治愈抑郁症、强迫症的心理咨询机构;第一个在中国快速解决婚姻情感危机,追回男女朋友的咨询机构;第一个在中国能解决厌学、早恋、生育高智商宝宝的心理咨询机构;第一个在中国能让精神病康复的心理咨询机构;第一个在中国有完整的属于自己的心理学理论的心理咨询机构;第一个在中国有独特的治疗方法和手段的心理咨询机构;第一个在中国设立分支更多的心理咨询机构。
随着德福卓越品质的不断发展,德福将陆续在全国省会城市增设分支机构,为当地人民带去更好的心理咨询服务。
友情和爱情都是很微妙的存在,而它们之所以微妙,就是因为每一段开始,都悄无声息,每一层延续,都百般微妙。
如果你去问那些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死党和已婚人士:“你们当初是怎么走到一起、又走到了现在哒?”
你听到的回答可能都是这样的:
“我们是怎么成为朋友的啊?嗯…… 从大一那天你加我开始?不对,是我先认识了你的朋友,然后他介绍我俩认识的吧?”
“我也不知道我们之间是怎么开始的…… 可能是很多地方觉得我俩很像、很投缘吧~”
诶?这样的回答,似乎对没朋友没对象的人,没什么帮助啊……
很多人接触心理学,都是为了爱和友情。缺乏的想拥有,拥有的想巩固,稳固的想长久。
这个话题真的很大,不过小编决定为了你努力一回!今天的0时差,网罗7组和“提升好感度”“拉近亲密度”有关的心理实验和观察。
我们由浅入深,从两人刚刚开始搭讪、到友情的发展、再到深层次的交流和情谊的升华,虽难做到全面,但愿能给你一些思考和启发。
01 想和ta交朋友?不妨先从ta的朋友下手
假设多出了这样一项功能:在某人申请加你好友时,系统会显示:
“此人和你的11位联系人是共同好友”
是不是瞬间觉得对这个陌生人的可信度和好感度都噌噌噌在上升呢?会不会甚至有一种“哇好想进一步了解这个人是谁”的冲动?
来自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的心理学家表示:“深有同感!”
现实生活中也是一样的,想象一下,若是你的一帮朋友把他们的一位老相识介绍给你,有那么多共同的朋友在场,眼前的“陌生人”对你而言想必也瞬间会变得不那么陌生了吧。
所以,你是否想要靠近某某某却无从下手呢?先去找找ta的好朋友,试试先从和他们套近乎开始?
02 变色龙效应:ta怎么做,你就怎么模仿
嗯嗯嗯,变色龙,多么美妙的生物,但这三个字用来形容人的时候,往往是一种老奸巨猾的反面形象……
可事实是:面对身边的一条条“变色龙”,我们都难免心生好感呢。
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变色龙效应”,而这里的“变色龙”,完全不带负面的贬义色彩哦~
03 适当进行一些“肢体接触”
嗯…… 真的就是很小的接触啦,比如:
一边说“我最喜欢的咖啡是拿铁,你也是吧”,一边弯起手臂轻轻碰一下我的手肘;
一边说“周末我们一起出去露营,搭帐篷的事情就交给你啦”,一边用手指敲敲我的肩膀;
还有那种一边打游戏一边搂着肩膀一玩就是一个多小时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种“肢体接触”拉近的不仅是两人的身理距离、更是心理距离,而且对还不认识彼此的陌生人都同样有效!
举个例子:来自密西西比大学的心理学家在美国的几家餐厅里观察过:怎样的服务员能收到更多小费?
(如果你问我吃饭干吗还要付小费,在这里小编小小解释一下:在美国,餐厅服务生的固定工资是很低的,他们的生活资金来源很大一部分要靠客人给的小费。小费的多少当然和客人本身的贫富程度、食物的可口程度有关,但更取决于服务生和客人之间彼此营造的亲和力和好感度。)
观察表明:那些和客人有轻微身体接触的服务员(比如在收银、找零时轻轻碰一下客人的肩膀),他们收到的小费金额比那些和客人毫无身体接触的同事,高出一大截![3]
04 尽情地赞美ta!呃…… 不对,也不能太尽情了
如果说批评声必然逆耳,那赞美声音就一定悦耳吗?心理学家告诉你:也不尽然。
还记得刚才小编才提到的那些“假扮搭档”的研究人员吗?嘿嘿,其实心理学研究班子里的戏精还真不少呢。
这里要介绍的另一组“心理学实力派演员”来自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演出剧本是这样的:
有80位大学生被请到了实验室,依然是每两人分为一组完成任务的这种设定。任务完成后,研究人员给了参与实验的大学生一个机会:
“其实刚才和你搭档的那位同学有在背后悄悄说了一些关于你的评价哦,但都被我们录下来啦,现在放给你听~”
(机智如你,一定猜到了:这里的“搭档”只是个配合出演的研究人员,而那些所谓的“评价”也就是此人照念的剧本台词而已。)
研究人员设计了4类评价:
A. 完完全全褒义的赞美
B. 完完全全贬义的批评
C. 先表扬再批评的渐变
D. 先批评再表扬的渐变
在听完“搭档”对自己的评价之后,那些真正的实验参与者填写了问卷:“你对你搭档的好感度是多少?”
先别急着往下看答案!上面的ABCD四组实验参与者,你认为哪一组人对自己的搭档好感度高呢
答案是:C组实验参与者对搭档的好感度高。[4]
看到这里你可能要问了:“我好像看过另外一些研究,说的是D选项更能促进两个人长远的友爱啊,今天这个实验结果是要颠覆认知吗?”
其实不然。之所以会有这种“看似矛盾”的实验结果存在,主要是因为这个实验所处的环境和运用的具体方法有它的特殊性:大学生、组队完成任务的设定、实验时间很短(不然小编标题里说的“分分钟”不就成了标题党了嘛)…… 这些都和其他同主题的研究存在差异。
有的心理学家研究夫妻之间的交流模式,发现每天在生活琐碎上褒贬轮替对婚姻有益。有的心理学家研究刚刚进入恋爱的CP,发现从挑剔批评、到包容理解、再到真心赞美和感恩对方的存在,这样的沟通模式更能帮助爱情越走越稳。
这些看似“彼此矛盾”的研究结果,其实都在讲述同一个不变的真理:
一味的表扬,只会给对方留下谄媚的印象;而批评和反对的声音,一是必须要有,二是必须要真诚。
这份「真诚」,对接下来的三点而言,也是一样。
05 偶尔向对方展现自己的缺点和弱点
表扬也好,批评也好,上面提到的都是我们给予别人的评价,现在我们来讲讲自己身上的优点和缺点。
请你想象这样的画面 —— 此时此刻的你,正在观察三位奋期末考试中的考生,而且之后你还拿到了他们的考试成绩:
第1位考生考试过程中喝了口水,结果打翻了水瓶,虽然考场上稍显狼狈,但最后拿了90这样的高分。
第2位考生也打翻了水(呃…… 难道这也传染?),不过ta最后的考试成绩只有63分,差点就不及格了。
第3位考生整个考试过程都很顺利,最后也拿到了90分的优秀成绩。
你又机智了:“其实这也是个心理实验对吧?”
是的是的!来自美国明尼苏达大学(University of Minnesota)的心理学家Elliot Aronson就是这个实验的设计者,他这个时候会问你:
“如果让你在这3位考生中选择一位来当自己的学习伙伴,你更愿意选择谁呢?”(这题其实测量的也是你对这三个考生的好感度)
实验结果表明: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第1位考生 —— 那个既有实力、又偶尔会暴露自己的缺点、遭遇不幸的境地、关键时刻可以由你来帮助他、而不是在合作关系中永远是他来帮你、由他来出风头的人。[5]
回到这个交友技巧开头的主题:这个实验对我们的启示其实很简单,我们需要在切切实实把事情做好、也努力提升自己综合实力的同时,偶尔向自己的合作伙伴、同学或是朋友,展现自己的弱点、缺陷、或是一些“不幸”的遭遇。
这样的你在别人眼里,不仅是个靠谱的、有能力的人,更是个他们也能被你需要、关键时刻可以让他们来帮助你、彼此互相依赖的人。
这样的人际关系,无论是友情还是事业合作,都会更长久、更稳固。
06 放大并强调你和ta之间的共同
我们这里讲的共同点,可不是“我们都喜欢酸甜口味的食物”“我们都爱穿深颜色的衣服”“枪战片我俩都不爱看”这样表面的兴趣爱好,而是在伦理道德、法律公平、社会现象解读等层面上彼此频率一致的共鸣。
心理学家Theodore Newcomb开展过这样一场实验:
他把一些互不相识的人邀请到美国密歇根大学的一间宿舍里,就请他们一起住一段时间,分析并记录了所有实验参与者对一些敏感并且颇具争议的社会话题的看法和态度(比如“你是否支持男女平等”“你会投票给哪个政党”“你认为孕妇是否有权提早知道胎儿性别、是否可以自主选择堕胎”)。
实验让每位参与者对其他人的好感度打分。结果你肯定想到了:那些在以上议题上彼此一致的人,对对方的好感度打分都是很高的。这一点教给我们的是:长久的友谊,光把话匣子打开是不够的,更要往你们彼此共享的这个话匣子里填满彼此都听得进、消化得了的内容。
花点时间,找到你和ta之间的共同见解和价值观,并且在你们平时的交流和互动中,想办法强调、放大这些共同点,会让你们的友谊更上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