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古人对康熙青花评价甚高,谓“其青花一色,见深见浅,有一瓶一罐而分之七色、九色之多,娇翠欲滴。”器物画面浓淡深浅,光线强弱分明,不同层次的渲染,完全是由于工匠们熟练地运用色料的技巧,即分水方法,有意识地造成多种深浅层次不同的色调,甚至在一笔中也能分出深浅不同的笔韵,如青花山水人物图,花鸟图等,无论远山近水,层峦叠嶂,均富有层次的节奏感、立体感,结合晕染法的使用,使其更接近和达到国画题材的表现手法,犹如一幅水墨花,很具观赏性,这也是康熙青花备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3、康熙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也有粉白釉,釉面光泽深沉含蓄,胎体比中期要重,硬度高,底较深普遍采用平切,切削整齐。早期青花瓷器使用浙料或江西、广东青料描画,呈色灰蓝,个别发色欠佳,浓重灰暗及蓝黑,与顺治青花特点很相似。
清朝早期青花瓷碟哪家公司合作诚信可靠,咨询电话:(严总)
从康熙时期的御用青花制品上,人们可感知一种特别的精神与气质。这种精神就是雄浑不乏精细,华贵且充满力量。康熙十九年景德镇正式恢复御器厂后,在规模和工艺技术上都有了很多创造和革新。在瓷务管理方面,由皇帝亲自选派督陶官,督造宫廷御用器物。清朝陈浏曾赞誉说:“世界之瓷,以吾华为,吾华之瓷,以康雍为”。
1、康熙早期青花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也有器身与器底釉色不一致,个别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层酱釉,底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火石红,露胎处能看到一圈细密的旋环痕迹。康熙民窑器中常见缩釉、粘砂、不光滑现象,器物底内釉薄泛白,常见放射状的痕,有的墙同面斜削呈尖状,圈直径大,许多瓶、觚、罐的底出现台阶的形状,其折角处极为挺直,俗称“二层台”或“台阶底”。双圈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流行,尤以夔龙折沿洗、印盒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露胎无无釉,圈宽厚。
官窑和民谣互相促进,技术迅猛提高,品种不断创新。康熙时期尽管胎土精细,瓷胎坚密,但在明末器形敦厚的影响下,早期的胎体,仍未能摆脱胎体厚重的特征。到中晚期,胎体彩逐渐变薄,但又有别于雍正时期的轻薄隽秀。从传世的官、民窑器物中可以看出,康熙瓷器大部分都烧制很精细,这首先归功于胎体的精良和制胚成形技术的纯熟。
康熙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长的皇帝。康熙一生兢兢业业,勤奋好学,为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康熙尊重知识,博学多才。正如《清史稿》中记载:“圣祖天纵神明,多能艺事,贯通中公历算之学,一时鸿硕,蔚成专家,国史跻之儒林之列。”康熙帝事必躬亲,凡事绝不马虎,他的志向不仅没有随着年龄增长衰减,反而越发高涨。
清康熙青花龙凤纹墩式碗,康熙青花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是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中期是康熙二十年至康熙四十年;晚期是康熙四十年至康熙朝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