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真伪非常好理解,即区分某件瓷器是否属于真品,这是鉴定工作
关键的第一步。对不懂行的人来说,瓷器的真品、仿品、伪作很容
易混淆。如市场上出现的明清时期大量的仿古瓷,不细加辨认与分
析,肯定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各时期、各窑口的瓷器特征,要
辨出真伪,只知道真的特征显然是不够的,还得知道伪品的特征、
规律,才能明辨是非,正所谓要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从真、伪
品的比较,以及对伪品作假手法的了解等方面来提高辩别真伪的能
力。
只有那些对瓷器的工艺发展历史了如指掌的人,才有可能在鉴定实
践中敏锐地发现现代仿品中存在的细微破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实践证明,陶瓷鉴定可意会亦可言传。鉴别真假有时容易有时难,
一般来说看假容易看真难。看假,只要抓住一条就可以作出明确结
论;看真却要谨小慎微、面面俱到,尽量抓住每一个细节,把所有
可能出现疑点的地方都排除后,才能作出肯定结论。
仿古作伪陶瓷的一般特征是鉴定工作中的“彼”。以下介绍的就是
古陶瓷鉴定家们总结出来的几点经验之谈:
(1)胎体不是过重就是过轻,这是因为仿制品与真品所用胎料不同
,也不可能相同。 现代造假古陶瓷者,用计算机等科技手段分析
作伪对象的胎、釉成分、配方、古器的烧成气氛、古代窑炉的模式
等,所仿古器在胎、釉、外观上几可乱真,不易辨真伪。但鉴定者
可从真、伪品的其他方面去突破,主要是不同时代的人和社会文化
因素在器物上的反映。
(2)胎质、釉质一般过细。仿制古器时的社会生产力、生产手段等
等,均比被仿物生产时进步,而仿造者又惟恐做得不精不细不真,
胎釉料加工时多充分利用当代之生产技术条件,故往往在精细程度
上有过之而无不及。
(3)造型失去古物风格。这是最要害的一点。众所周知,不同时期
、不同社会的哲学、美学、科技等社会文化差异是巨大的、无法重
合的,即古希腊哲人所说的至理名言:人们不能进人同一条河流。
因此,仿古作品无论怎样精心研究被仿对象,着意模仿古器造型特
点,仍必然打上仿造者的时代烙印,给辨伪者留下蛛丝马迹。
(4)轮廓线条生硬。这亦是鉴定作伪品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因为仿
品是“仿”,任何高手制作时均在头脑中有一个蓝本,其制作受该
蓝本制约,不能随意,只能尽心尽意去“依葫芦画瓢”。显而易见
,在仿品上各部位的轮廓是小心翼翼做出来的,必然显得生硬呆板
,远不及真品流畅自然。这是一切仿品之共性,是仿品“固有”的
、不可克服的特征。
(5)无使用后的光滑感。陶瓷真品大都经历较长时间的使用把玩,
器表均留有自然的、不太强也不太弱的、适度的光滑感(只有清朝
宫廷的“库货”除外:清代官窑年年烧造大批瓷器运进皇宫,保存
于库房中,有部分从未动用过,这种“库货”有的虽也有近三百年
历史,却无使用特征,是“老的新器”)。仿古作伪瓷器,生产出
来的时间不长,经手把玩少,当然没有上述古瓷的光滑感。有的仿
古作伪瓷虽经人工作旧,但其光滑陈旧感又不太自然,有人为痕迹
。
(6)与第5关相联系的是仿品釉面光泽一般太强(有些人称此种现象
叫“火刺”),不细腻,比较粗松。白釉太白,白中泛兰而不是泛
青。
3月24号,蔡国声老师强势莅临广州,于越秀区丽丰中心举办鉴宝
大会!!!
同场还有瓷器鉴定专家,现香港奥斯汀亚洲区特聘鉴定专家 吴建
庭老师
中国艺术品高级评估师 赵金福老师
3位老师同台合作,为所有藏友鉴定解惑,现场可估价!!!
并且鉴定通过审核,由央视栏目组《收藏时代》免费录制藏品视频
!!!
主办单位:《收藏时代》栏目组
承办单位:广州耀中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香港奥斯汀艺术品交易中心
丽丰中心写字楼管理处
活动时间:2018年3月24号
活动地点: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东路761号丽丰中心1楼接待大厅
活动报名联系人: 曾经理 (同步)
藏品海选范围:
名家字画: 中国古代及近现代名家书画,油画、水粉画及其他艺术
形式不限。
精品陶瓷: 古代各窑口到代官窑器,以宋五大名窑、元、明、清官
窑瓷为佳。
翡翠玉器: 高古玉,明清和田玉,A级翡翠为上. 要求玉质佳、雕工
精。
杂项清玩: 钱币砚台,竹木根雕、文房四宝,田黄,鸡血石,金银
器等。
明清家具:各种材质的硬木家具,以紫檀和海南黄花梨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