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元,中国清末民初以来所铸各种新式铜币的通称,俗称铜板,是我国近代货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铜元诞生于清朝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铜元与历代的方孔铜钱不同。中间无孔,系仿照香港铜辅币铸造而成的。它的诞生,标志着我国金属货币铸造工艺从传统的手工翻砂铸造进入了先进的机器化生产的新阶段。
清代铜元起初以“光绪元宝”为文,各省铸币并无统一标准,成色样式均存在相当差异。铸造铜元的材质根据各种铜质合金成分的不同能分出好多种。比较多的是红铜与黄铜,以红铜为多。清代铜元有各种面值,最常见的是十文、五文、二十文、五十文、百文。民国成立后,铜元仍继续大量流通使用。1914年,铜元正式改称“铜币”,民国发行的铜币与清代的区别是龙纹被换成了由稻穗组成的嘉禾纹。各省铸造的铜元大多为两面叉的国旗图案,并有“开国纪念币”或“中华民国铜币”字样。
广东铜元之民国元年一仙,辛亥革命之后,民国军政府接收了前清的造币厂,更名为广东造币厂,铸造带有民国纪年的各式银、镍、铜币。铜币面值“一仙”,发行量特别大。具体特征是面版(上图左)中间书“壹仙铜币”,左右边饰小边花,上书中华民国元年,下书广东省造,背版(上图右)周缘英文“广东省一仙”
广东钱局自光绪三十二年(1906)起数次更名,光绪三十二年改名“度支部造币粤厂”,宣统二年(1910)四月改名为“度支部广东造币分厂”。宣统三年十一月九日广东宣布共和独立,厂名改为“中华民国军政府广东造币厂”。民国三年(1914)五月,民国政府将广东造币厂收归部管,改名为“财政部广东造币分厂”。民国五年三月袁世凯称帝,四月六日广东宣布独立,造币厂又归省管,改名为“广东造币厂”。六月九日,广东取消独立,造币厂又归部管,复名“财政部广东造币分厂”。民国六年六月二十日,广东宣布自主,造币厂又归省管,名为“广东造币分厂”。民国十七年八月恢复广东造币分厂,并改名为“广东毫币改铸厂”。民国二十年(1931)九月二日广东省政府下令广东毫币改铸厂停铸。至此,造币厂停止铸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