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台历经秦汉、魏晋、至唐代起,各地相继发现适合制砚的石料,以石为主的砚台制作。其中接纳广东端州的端石、安徽歙州的歙石及甘肃临洮的洮河石制的砚台,被划分称作端砚、歙砚、洮砚。史书将端、歙、临洮砚称作三台甫砚。中国的砚史生长到清代,进入了全盛时期,犹如其他工艺美术品一样到达了空前的繁荣,砚的取材更为富厚。清末,又将山西的澄泥砚与端、歙、洮并列为中国四台甫砚。所用砚材除四台甫砚石材,还泛起了水晶、漆砂、翡翠、象牙、玻璃等名贵材质。
据相识,现在,我国现今所见到的最早的砚台是汉代的砚台。上海青浦出土的西汉圆形石砚(附研石)就是例证。早在秦汉时代,砚边多有小石头,唤作研石,就是用来压着墨以磨出墨汁的。秦汉墨多为丸状,尺寸偏小,不能手持着直接在砚上研磨,故需要研石。
墨宝斋浮雕龙纹砚台现金收购价格哪里高些,墨宝斋浮雕龙纹砚台现金收购价格哪里高些
隋唐时期,经济蓬勃,文化多元,端、歙、澄泥等名砚为众人所好。前期以圆砚为多,中唐以后箕形砚占主导职位。箕形砚砚面较深,蓄墨量大。作为唐代砚台最基本样式的抄手砚就是从箕形砚生长而来。华慈祥说,典型的抄手砚底部是镂空的,手可以伸入,由于其时文人没有自己专门的书案,砚石需要经常搬动,抄手砚便于移动。
元明砚的造型则承袭了早期的箕形、抄手形、长方形、圆形等,元代晚期上海青浦重固镇高家台任氏家族墓出土的元圆形三足歙砚,以及明代上海宝山顾村明万历朱守城匹俦墓出土的明箕形端砚展现了其时的特色。
而作为中国砚史的巅峰之作,清代砚材取用、造型、纹饰、雕琢工艺、题铭诸方面,多逾越了前代,到达砚史的岑岭。端、歙、松花、澄泥、红丝、洮河等名砚各擅其长;漆砂、砖瓦、紫砂、玉石也为砚用。砚的造型仿古、仿动植物、几何形、随形等,在清砚中各占一席。纹样题材也越发渊博。雕琢技法以阴、阳线刻与浅浮雕为主,参以局部的镂空雕,展现出生动、细腻的威风凛凛威风凛凛。文人题铭砚在清代生长到极致,题铭内容涉及砚的制作者或拥有者、砚的泉源和开采、材质与形制的形貌和赞颂,表达文人的认知、感悟、志向等头脑情绪。题铭书体则以行、隶、篆、楷、草为主,旁及金文、石鼓文等。此时,文人雅士加入制砚、刻铭已成为一种民俗。
清朝,端砚的开采量加大,而且一直有新的砚坑被发现,端砚砚坑的数目由清初的十一个增添至七十余个,清初高兆《端溪砚石考》云:“峡(羚羊峡)石矾凡十一,”到了道光年间,《宝砚堂砚辨》的作者何传瑶说:“夫端溪之老坑止一,而杂坑不下七十种,即质色甚类老坑者,亦不下十数种。”这些新发现的砚坑,包罗了端石三大坑之一的麻子坑。端砚石质的主要特点是:细腻幼嫩致密、坚实,素有“发墨不损毫,”“久用锋芒不退”之誉。其硬度为摩氏3.5,适合镌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