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中期以后,以"元四家"的崛起为标志,文人山水画发展到完全成熟的境地,成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大宗,从此代表了整个元代绘画的时代精神。黄公望,号大痴道人,为"元四家"中年龄最长者,在山水画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被推为"元四家之冠"。其绘画受赵孟頫、荆浩、关仝、李成的影响,晚年大变其法,自成一家。喜用书法中的草籀之法,笔意简远逸迈,风格苍劲高旷,对明清山水画影响极大,许多作品被后人当做范本临习。由黄公望创立的浅绛山水,在元代渐为流行,它与唐代的青绿重彩山水及从中脱胎而出的五代、两宋之水墨山水各放异彩,此后则三管齐下,形成中国山水画的三大重要表现形式。
《丹崖玉树图》为黄公望的晚年之作,最能代表黄公望在山水画方面具有突出成就。黄公望对后世影响最强的,是他学董源、巨然一路的画作,《丹崖玉树图》便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幅。图中山峦重叠,高松杂树遍布于窠石坡岸之上,梵寺仙观掩映于山石林木之中,若隐若现,点缀左右。山下林木葱郁,坡石相间,一位老者正策杖徐行,溪桥横卧,净水流深,一派幽远浑融的景象。整幅画中群山积翠,层峦叠嶂,颇有宋画宏大的气势。近处长松用长线条勾轮廓,然后皴鳞片、勾松针。其余杂树或圈、或点,皆温润柔和,无强悍之气和奇峭之笔。山石多采用平缓圆浑的山体结构,长短披麻皴兼施,先以淡墨勾皴,再用浓墨点苔,层层提醒。景往后移,丘壑连绵,远树含烟。整幅画面设色淡雅,苍然浑秀,体现了画家寄情于景、寄乐于画的平淡天真的艺术风格,那份独有的笔墨意境令人回味无穷。
《富春大岭图轴》,纸本,水墨画。纵74厘米,横36厘米。纵观此图,富春山重峦叠嶂,山巅晓雾迷遮,若隐若现。山脚江岸相接,兀石环抱,坡上丛树槎丫,繁茂峥嵘。画中山径蜿蜒,盘伸幽谷,行间,可见小桥草庐隐落。远处深涧,飞瀑帘挂,缓缓下泻,给人一种"发思古之幽情"的空灵超脱感。画作构图严谨而富有变化,上虚下实,树石桥庐和笔墨的重心都偏于画幅下方,窠石、杂树苔痕斑剥,翠润欲滴,画得缜密而具体。山腰之上,则寥寥数线,几抹淡墨一带而过,把整个山巅巧妙地隐于云雾之中,似有若无,深悬莫测,给人以更多的意境想象余地。
《富春大岭图》以生宣纸绘制,这在元代绘画中鲜见。宋元时期的书画用纸,通常都使用熟纸(或绢)或加以硾浆而制成的半熟纸,到了明代,书画中才逐渐见到用生纸作画,但使用仍不太普遍,至正德、嘉靖以后,生纸作画才推广流行。《富春大岭图》则大胆使用生纸,它较之熟纸或半熟纸,不仅绘制难度大,更加之它用墨淡逸,水份含量多,要运笔自如,掌握得当,确实要具备很高的艺术技巧。于今,透过那水墨交触的笔道,仍可显见出墨韵淫淫的湿润感,无怪清代评论家张庚称此图是"纯用湿笔连皴带染而成,是以得深沉浑厚之致,浮岚蔼蔼欲滴,杜诗'元气淋漓障犹湿'可移美也"。
咨询电话:181 2619 4810 谭经理(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