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黄藏品征集联系人:张经理 (总监)资深顾问
联系电话: 同号
田黄石简称“田黄”,产于福州市寿山乡“寿山溪”两旁之水稻田底下、呈黄色而得名。是寿山石品种中的珍品。广义的田黄石指“田坑石”,狭义的田黄石指田坑石中发黄色者。物理性质、工艺美术特征方面,田黄石与寿山石相近,已成为独立的印章石品种。
田黄石是寿山石系中的瑰宝,素有“万石中之王”尊号。其色泽温润可爱,肌理细密,自明清以来就被印人视为“印石之王”。数百年来田黄石极受藏家至爱,正如俗语所说:“黄金易得,田黄难求”。
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已有人开始采集,到了明清两代田黄石更是盛名于世。许多达官显贵,文人雅士竞相刻意收集田黄石。相传清初时期皇帝祭天,神案上都少不了一方上品田黄石。因此,田黄石一直盛名不衰,身价倍增,曾有古话“一两田黄一两金”。
身为“印石三宝”之一的田黄石,呈现黄、白、红、黑等色,其中以黄色为最常见。具有珍珠光泽、玻璃光泽、油脂光泽,微透明至半透明,少数透明。硬度2.5,密度2.65-2.90克/厘米3。质地致密、细腻、温润、光洁。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其肌里隐约可见萝卜纹状细纹,颜色外浓而向内逐渐变淡,表面时而裹有黄色或灰黑色石皮,间有红色格纹。为田黄石所独有的外观特征,素有“无纹不成田”、“无皮不成田”、“无格不成田”之称。诚然,从其石质来说,仍以纯净为贵。
田黄石,是寿山石品种中的珍品。由于它有“福”(福建)、“寿”(寿山)、“田”(财富)、“黄”(皇帝专用色)之寓意,具备细、洁、润、腻、温、凝印石之六德,故称之为“帝石”,并成为清朝祭天专用的国石。史载,清时福建巡抚用一整块上等田黄雕刻了“三链章”,乾隆皇帝奉为至宝,清室代代相传;咸丰帝临终时,赐予慈禧一方田黄御玺;末代皇朝解体,溥仪不要所有珍宝,只将那枚“三连章”缝在棉衣里。至于民间相传,田黄石是女祸补天时遗留在人间的宝石,又说是凤凰鸟蛋所变,还传田黄石可驱灾避邪,藏田黄者能益寿延年等。
田黄究竟从何而得名?简而言之,在稻田里发现的黄色彩石。田黄石之所以珍稀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在地球上,只有福建寿山村一条小溪两旁数里狭长的水田底下砂层才有。且经过数百年来的连续掘采,寿山村的水田已被翻掘了无数次,如今已开采殆尽,上乘的田黄早已是无价之宝。古时即有“一两田黄三两金”之说,而今已该是“两”对“斤”了,故涨势迅猛。一两早已比一两黄金高出好几倍。据广州市文物总店的专家介绍,1克品相普通的田黄石材要价已达3000元。
田黄自从由母矿中分裂出来而后藏于田间,期间经历了数百年之久,在特殊环境和条件下,田黄逐渐改变它原来的形态、色彩和质地,出现了其独具的外观特征。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石形、石质、石色、石皮以及萝卜纹、红筋等六个方面,可依此来鉴定。
石行:田黄的外形多呈卵石状,光嫩圆滑,没有明显的棱角。这是由于矿块在迁移滚动过程中,受到溪水不断冲刷研磨的结果。
石质:田黄石的质地湿润可爱,为微透明或半透明体,状如蛤肉,色似枇杷。如果仔细观察,会焕发出一种其它石材品种所不具备的迷人光彩。
石色:“田黄石”顾名思义,是一种黄颜色的宝石。尽管按照色相来区分,有田黄、白田、红田、黑田以及银裹金、金裹银等品种,但无论什么色彩的田黄石都是以黄色作为它的基调,只不过偏白、偏红或偏黑而已。比如“红田石”其色近橙黄如桔皮,绝不可能出现桃红、朱红和血红的色彩;“黑田石”则黑中带赭;即使被称作“白田”的田黄石,也并非纯白如雪,而是白中稍带淡黄或蛋清色。 石皮:多数田黄石的外表都有黄色或黑色的皮层包裹着,或厚或薄,或全裹,或稀疏挂皮,形态变幻无常,虽然也有一些田黄石因为色皮极薄,一经雕刻打磨即被清除,但田黄石的颜色都不是表里如一的,通常是由表皮向里层逐渐转淡,乃至泛白。这种色彩的变化规律,块头大的田黄石尤为明显。 萝卜纹:凡是透明度较强的田黄石,在强烈的光线下观察,它的肌理往往隐约可见到一条条细而密的纹理,其形状犹如刚刚出土的白萝卜纤维,故有“萝卜纹”之称。 红筋:红筋是指田黄石表层偶尔出现的红色筋络,红如血,细如丝,俗称“红筋”又叫“血丝”。它是田黄石在迁移过程中产生的细裂纹,经土壤中氧化铁渗透而形成的格纹。 田黄石的真伪鉴定,主要是依靠肉眼进行,还可以根据上述外观特征基本可以辨别清楚。
田黄的种类
橘皮黄:色如橘皮色。
黄金黄:色浓黄带赤,有如足色黄金。
枇杷黄:色如熟透的枇杷,较黄金黄鲜艳。
桂花黄:色比枇杷黄淡,如中秋桂子,略带粉色调。
鸡油黄:色比桂花黄淡,比白田稍黄。
银包金:外白内黄的田石。
金包银:外黄内白的田石。
乌鸦皮:外表附有微透明的黑色石皮的田石。
田黄冻:如肉冻果冻一样,萝卜纹非常明显。
1、标准田黄的色泽,属上品
(1)色浓而微泛橙红,接近桔皮红,但红的成分略少,称“橘皮黄”。
(2)黄中带赤,色明快的,曰“黄金黄”。
(3)黄而带赭,如将熟或熟透的枇杷色,叫“枇杷黄”。
2、中品
(4)黄色再淡的有“桂花黄”,虽属黄色但略带粉白色调。
(5)比桂花黄清淡、质灵腻、细嫩、而又比白田稍黄的称“鸡油黄”。
(6)黄而微褐如熟栗的,称“熟栗黄”。
3、下品
(7)稍淡於熟栗黄,质滞而黝的为“肥皂黄”。
(8)色黯褐而质如鹿目的称“糖粿黄”。
(9)黄色淡如蜂蜡,质比鸡油黄滞结些的称“密蜡黄”。
(10)介于桂花黄和肥皂黄之间的,称为“蕃薯黄“。
常见的制假现象
一种是利用色泽接近田黄石、肌理似有萝卜纹的石材,把它整成卵石状,并用硬器点凿或置于硬砂中翻滚,然后沾上土或着色,再加蒸煮,使其颜色外形与无皮的田黄石相似。这种假田黄乍看之下,酷似真品,但仔细观察,其外表凿痕密布,终不自然。只要透过外表悉察肌理,便知其为伪物。
第二种是假造石皮。或用颜料涂染,或用胶水调石粉涂抹其表,或泡药水高压加温,再经磨制,就像紧裹着石皮的田黄石。然而,这种假石皮松而脆,颗粒粗大,浑浊不透,干结如疤,难以受刀。辨认时,一经摸或加油,不久,其图文均不见。雕刻时也只能刻制组线条景物,而不能精雕细刻。
第三种是改变别的石种色泽,使它类似田黄石,又“巧妙”地使表层肌质变换成田黄石的“裹皮”,伪造成乌鸦皮田黄石,但其皮层浅薄如纸,这种假品,因皮色过于透明,皮质也过于细柔,所以易于识别。
田黄石在当今的国际艺术品市场上,买主大多是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华人集中居住的地区,越是质地优良,雕工精湛的田黄石佳品,越能吸引收藏家兴趣。
中国印章的美学表现在篆刻、印钮装饰和印材的品质三方面,名贵的田黄石与印章结缘,不仅丰富了印章的审美价值,同时也使田黄自身的价值倍增。田黄石的色泽,以沉着而纯净的深黄为基本色调,象征着富贵。一块上等田黄印石,除了应具有细腻、温润的特征外,还要色泽纯正、纹理鲜明、形体较大、印钮雕刻精美,如果印面出自篆刻名家之手,其价值就会更高一筹。收藏田黄石有旧石与新石之分,旧石总体上说品正、形正的较多,而新石往往为了不减少分量,多以自然随形为主,很少被加工成方正的印材。田黄石有着独特的纹路,通常被称作“萝卜丝纹”,一些人往往以此作为鉴别田黄石的依据,但是,事实上一些有“萝卜丝纹”的石料并非就是田黄,所以单凭一种纹路是不能确定的。
欢迎致电24小时热线:,也可以发图片至:进行深入交流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