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钱币是古代市场上用来交换商品的产物,据到目前为止大数据统计,中国的古钱币种类繁多,打破了世
界纪录协会多项纪录,发现最早的是殷商晚期的“无文铜贝”也是最原始的货币。在人们的意识中越久远
的东西越具有收藏价值,以后升值空间就更大,但是收藏者也不能盲目的选择,也要根据古钱币的存世数
量,背影文化和做工,材质,品相上综合分析。
大清铜币设计别致,形制规整,工艺精美,图案考究,纹饰细腻,钱文清晰,成色匀整,色泽明亮,包浆
醇厚,非常漂亮,是古钱币之精品,观赏价值高,极具艺术气息。大清铜币历经百多年风雨无情的洗礼仍
保存极为完好,实属难得。了解古玩市场私下交易:
清末铜价剧涨,民间毁钱为铜,以获数倍之利,市面出现钱荒。广东因停铸制钱,市面制钱日乏,小额流
通十分不便。为救钱荒,同时受香港铜元及外币影响,光绪26年6月,两广总督德寿与前总督李鸿章奏准
广东仿香港铜仙铸造机制铜元。故清代机制铜元的铸造由广东伊始。“大清铜币”当十铜圆共有十九个省
局铸造。除中央户部铸造者外,地方各省所铸铜圆,皆在其正面中央镌刻阴文或阳文省名简称。计有:1
、中央户部;2、直;3、吉;4、奉;5、汴;6、鄂;7、湘;8、川;9、云;10、滇;11、川滇;12、赣
;13、闽;14、粤;15、浙;16、苏;17、皖;18、东;19、宁。
大清铜币,学名清代机制铜圆,钱面中央有“大清铜币”四个汉字,内嵌一小字代表地名,上端是满文“
大清铜币”字样,两侧为年份。边缘中间分别“户部”二汉字,下端为“当制钱十文”。钱背中央为蟠龙
,上端是“光绪(或宣统)年造”,下端英文“Tai-Ching Ti-Kuo Copper Coin”字样(大清帝国铜币)。
各地铸造比较统一。铸造始于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止于1911年(宣统三年),流通时间较短。因
其版面设计优雅,雕刻精良,且存世量极为稀少,大清铜币光绪年户部造当十被誉为中国近代制币中的十
大名誉品之一。
大清铜币版式繁多,尤以当十者为最。多位清帝在位时发行过铜币来作为流通货币,铜币的使用具有重要
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使交易逐渐便利起来。而如今,大清铜币也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许多收藏家对
大清铜币爱不释手,而收集多种多样的铜币已经成为了他们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