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青花瓷,在明代以前有三个发展高峰。一为元青花,二为永宣青花,三为嘉靖青花。嘉靖一朝长达四十五年,窑业兴盛,成就斐然,深获世人好评。时人高濂《遵生八笺之燕闲清赏》赞曰:“世宗青花、五彩二窑,制器悉备。”其中青花一项,以色泽浓翠、兰中泛紫之特色独步于有明一代。清人蓝浦《景德镇陶录》云:“嘉靖中厂器,土善埴、质腻薄……色惟回青盛作,幽菁可爱,故嘉器青花亦著。”顺治文人叶梦珠曾有评述:“磁器,除柴、定、官、哥诸窑而外,惟前朝之成窑、靖窑为最美,价亦颇贵。”可鉴嘉靖御瓷质量非凡一直备受赞美,尤其晚明以来世人益重靖窑。
纵观有明一代,嘉靖以前御器厂多重视瓷器造型和绘画质量,对于纹饰寓意并非绝对强调,若有寓意亦较为含蓄,但步入嘉靖朝之后该局面则日渐改变,尤其嘉靖后期官窑特别注重纹饰组合以及由此暗喻的涵义,并将之放置在御瓷所有组成要素的第一位,予以无限的强调,从而开启后世官窑“纹饰必有寓意,寓意必定吉庆”的艺术装饰效果。除龙、凤、花卉纹外,盛行婴戏、鱼藻图,并出现了过去少有的以“福”“寿”等字做主题图案的装饰方法。八卦、云鹤等道教色彩的图案亦十分多见。此外,民窑的繁荣也带来了图案纹样的多样化。出现了许多描写文人心情的山水人物画和清新活泼的禽鸟图案。
在青花料的使用上,由于嘉靖皇帝本人信奉道教,崇尚清净自然,与世无争的道家思想,所以在青花瓷料的应用上,也反映出这个特点。发色淡雅的回青料大量使用,并且结合石子青,创烧了大量迎合皇帝喜好的瓷器。这种呈现出蓝中微微泛红紫,发色浓重而鲜艳的青花色调的出现,是因为成功掌握了恰当的配料比例,形成了嘉靖官窑青花的明显特色,胎质细洁,釉面光亮,色泽更加“幽青可爱”。
梅瓶是传统名瓷,梅瓶是一种小口、短颈、丰肩 、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因瓶体修长,宋时称为“经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丽,明朝以后被称为梅瓶。清,御窑厂大量制造各式各样的梅瓶,而且造型越来越优美。有的用来装酒,供皇帝使用,有的便成为了宫廷陈设品。
,该瓶瓷质细腻,造型古朴大方。釉色稍显灰白,青花淡雅。盘口,束颈,肩丰腹圆,腹至胫渐收,胫至足稍外撇,内敛式圈足,釉底。图案用弦纹分隔为五层,颈部绘青花蕉叶纹;肩饰锦地开光折枝花卉;胫部绘江芽海马纹纹,其中江芽挺立,海波拍岸,海马凌空穿云,寓意“江山太平”;胫腹绘饰一圈卷草纹;腹部主题图案绘人物纹,图中松、竹、梅傲然挺立,上有展翅高飞的鸟雀及停落于梅枝上的喜鹊,寓意为“喜上眉梢”。画面严密,庭院氛围浓烈,人物表情生动,构图有序,笔法精炼,线条流畅。整体器形端庄周正,釉水肥润,气泡如雾,釉下青花若隐若现,浙料加石子青发色,青花清新淡雅,为嘉靖时期的青花瓷的典型器物。罗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