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校比较热门的专业当属护理专业了,那么护理专业开设的课程有哪些呢?
核心课程: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健康评估、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学(含传染病护理)、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急救护理学、康复护理学、社区护理学、老年护理学、护理心理学等。
1980年美国护理学会将护理定义为:“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从这一定义引申出:现代护理学是研究如何诊断和处理人类对存在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反应的一门科学。强调“人的行为反应”,表现在人们对一件事从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和精神诸方面的行为反应。如心肌梗塞病人的行为反应可以表现为:生理的--疼痛、胸闷、气急;心理的--害怕、恐惧;社会的--亲属单位的关心;文化的--对疾病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精神的--是否被护士和医生重视与尊重。
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我国的护理理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而对我国护理教育发展方向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目前我国的护理教育形成了以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业务能力强的综合性高级护理人才的教育目标。我们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认真借鉴我国护理教育发展80多年的得与失,切实立足于我国护理教育的现状,放眼于未来。以下就我国护理教育发展历史进行了回顾,对我国护理教育的现状和前景作了综合的评述。
我国护理教育的发展回顾
建国前护理教育概况
建国初期,许多西方传教士到我国开设诊所、医院,并开办各种护士训练班,培训护理人员。各大城市的教会医院相继开办护士学校,我国早期的护理教育体系开始形成。国内日益认识到护理教育在卫生工作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对护理教育也越来越重视。20年代初我国开始开设护理本科教育,学制4到5年,五年毕业者可获学士学位。
建国后中等护理教育的兴与衰
1952年,原协和医院高等护理专业停办。与此同时,我国开始兴办中等护理教育并得到迅速发展,全国各地广泛开办护士学校,并不断壮大。例如在北京,“大跃进”时期,护校(含举办护士专业的卫校)数量进一步增至20余所,在校生规模达3000余人。文革时期,由于政局的动荡不安,我国刚刚稳定的中等护理教育体系惨遭破坏:全国各地护校的师资大量流失,教学设备严重损毁,护理教育甚至曾被一度中断。这造成国内护士的严重短缺,各医疗机构的护士纷纷断档,我国护理教学质量根本无法保证。文革后,人们看到文革时护理教育的破坏对国内医疗卫生事业的冲击,更加深刻认识到护理教育所发挥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由此,我国开始致力于恢复中等护理教育,并大力调整和改革中等护理教育体系,我国的中等护理教育进入井然有序的发展阶段。
通过以下联系方式联系,校车免费接送
联系人:向老师
手机:
地址:贵州省惠水和平镇纸酒大道1号(县政务服务中心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