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超五星️网红酒店威斯汀粽子爆款来了[红包][红包]
一年一度端午佳节,给你最牵挂的朋友和亲人提早送去威斯汀粽子,带着浓浓的情意,分享节日的喜悦![玫瑰][玫瑰][玫瑰]
[拥抱]香粽款:2个蛋黄鲜肉+2个笋干鲜肉+2个香米红豆+2个糯香碱水+2个精品咸鸭蛋总共10个只要59元!
高端款福粽:2个蛋黄鲜肉、2个梅干菜鲜肉、2个花生鲜肉、 2个红袍豆沙粽、2个香米香粽、6个精品大咸鸭蛋全家福只要79元[發][發][發]
如今一年四季都可吃到粽子,吃粽子似乎不再是端午节的专利了。可是裹粽子、吃粽子、互赠粽子一直是宁波最有代表性的端午习俗。宁波民谣《十二月节气歌》中有“五月白糖揾粽子,六月桥头摇扇子”,还有“酒入雄黄粽子香,要尝味道到端阳”的说法。宁海的《节俗谣》唱道:“清明吃艾草,四月八日吃柴脑(乌饭麻糍),端午笋壳包,六月六尝新吃麦糕……”说明吃粽子是端午食俗。宁波老话讲“吃过端五粽,还要冻三冻”,或者说“吃过端五粽,棉袄勿可送”,意思是吃了端午粽子,还有较冷的天气,要注意保暖。
宁波人包的粽子与别处不同,宁波箬壳粽用的是老黄箬壳(毛竹壳)或用青竹壳,不像别处用芦苇叶、菰叶(茭白叶)、芭蕉叶等裹扎;宁波粽子是稠粘适口的碱水糯米粽,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白粽子;宁波粽子包扎成棱角分明的四角枕头形,不同于别处的三角形、五角形、六角形;宁波粽子以糯米粽为主,不同于别处以高粱米、黄黏米、粘玉米等裹的。宁波粽子品种花样繁多,有碱水粽、赤豆粽、绿豆粽、豇豆粽、红枣粽等素粽,也有火腿等荤馅料。粽子煮熟后,剥去箬壳后的四角糯米粽,因碱水浸泡的缘故,晶莹剔透犹如田黄石,清香扑鼻,蘸上少许白糖,吃起来又糯又稠。过去宁波有关端午吃粽子的“绕口令”是这样唱的:“一只粽子四只角,解缚(音“婆”)脱壳,抲筷割角,白糖一沰(音“笃”),直哒咽落;两只粽子八只角,解缚脱壳,抲筷割角,白糖一沰,直哒咽落;三只粽子十二只角……”虽说是计数的童谣,却道出了宁波粽子滑溜爽口的特点。
家家户户插艾叶挂菖蒲
乾隆年间象山人倪象占在《鄮南杂句》中描述宁波人过端午情景:“五月端阳老虎描,艾旗蒲剑辟群妖;雄黄细蘸高粱酒,苍术还须正午烧。”老宁波一到端午就要到附近田野采艾蒿,到河塘拔菖蒲,扎成艾束菖蒲剑,挂在自家门楣及窗户上。中午要烧苍术,让中草药的清香气味持续均匀地飘浮在每个角落,俗称“蒲剑斩千妖,艾旗招百福”,目的是祈求合家平安。有的还在艾旗下面挂一个大蒜头,艾叶、菖蒲、蒜头被称为“端午三友”,蒜头象征武器铜锤,与蒲剑、艾旗相配合,攘毒防病、斩妖驱魔、镇宅辟邪。有的人家还要在门口贴上打油诗:“五月初五端午节,诸虫百毒门外歇,若要再想钻进来,请等过了重阳节。”同蚊子、苍蝇开玩笑,颇具幽默色彩。
据说,宁波人端午插艾叶挂菖蒲这一风俗是为了纪念唐代武官黄晟。相传,在三江口姚江桃花渡江面,潜藏着一条猪婆龙,出没无常,兴风作浪,吞食百姓,百姓们都不敢坐船渡江。每年端午前,百姓们要用童男童女、家禽猪羊等投入江中,以乞平安。这事被武官黄晟知道后,他发誓要除掉这条妖龙。黄晟(859—909),字明远,鄞县人,唐朝末年武将。他历任佽飞都副兵马使、左散骑常侍、浙东道东西副指挥使、明州刺史,为官18年间,建明州罗城18里,重造浮桥,深受明州百姓爱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4月24日,猪婆龙又出来作孽,为保护黎民,黄晟手持长剑,纵身跃入姚江,在江中与妖龙搏斗,血染江面,妖龙虽除,黄将军却因失血过多英勇牺牲,黄晟死时50岁,百姓无不失声痛哭,从此姚江再无妖龙危害。宋太祖得知此事,在开宝八年追封黄晟为“江厦侯”;宋理宗在淳祐八年加封他为“灵翼侯”。明州百姓为了纪念他,就在桃花渡南岸造了一座“佽飞庙”(旧址在今中山广场北侧),四季香火不绝。每年端午,宁波城家家户户用菖蒲做剑,在菖蒲根雕成黄将军模样,染上雄黄,挂在门前,祈求黄将军神灵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