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过世的钱币学家彭信威先生,虽然不会知道身后果真会在西魏墓中发现有穿右竖杠五铢,但是在他的著作《中国货币史》中就这样叙述了:“大统六年和十二年实行改铸,两次都是铸造五铢。”“论理这两种五铢是承继永安五铢的,文字制作应当相像,而永安五铢的特点,除了阔边外,是五字两股直笔。”“还有这样的五铢,不但五字直笔,而且右边靠穿孔处有一直笔,把五字上下两横连接起来,等于穿孔的这一边有内郭,而其余三边没有内郭。过去钱币学家把它看作隋五铢,大概隋代也用这种五铢,但它的开铸是在西魏。”彭信威先生的判断值得钱币界佩服,被几十年后咸阳市胡家沟西魏墓中发现的三十九枚五铢钱所证实。
近日,有藏友在大量的普通康熙通宝中,发现了一枚直径2.3厘米的康熙通宝,从背面旋纹图来看,应为官炉,极为罕见。又如,北齐文宣帝天保四年铸行常平五铢钱,青铜质,直径均在2.4厘米,重量4.2克。该币制作精良,钱文优美,“常平五铢”四字构架均匀,笔画圆润,设计和铸造都极为考究,是中国钱币史上最精美的钱币之一。
常平五铢的成交记录大全,咨询电话:(张经理)
常平五铢近几年市场行情价格:
“佛佛”、“龟龄鹤寿”、“---价格:261万 日期:
清“常平五铢”背七星花钱-----价格:171万 日期:
清“常平五铢”背七星花钱-----价格:361万 日期:
常平五铢---价格:161万 日期:
北周“五行大布布泉四铢常平---价格:179万 日期:
常平五铢---价格:411万 日期:
常平五铢永安五铢太平天国背---价格:425万 日期:
常平五铢最贵的图形,在收藏和研究过程中,藏者普遍认为常平五铢版式变化单一。不过经对比和研究,有位叫王超的藏友发现了常平五铢普通品中确实有多个版式存在。常平五铢钱有一种版式叫仰五降平,直径2.45厘米,厚度0.17厘米,“常”、“五”两字头仰,“平”字降。此版是常平版中最常见的版式,被称为“普通版”。有一种版式叫仰五昂平,直径2.46厘米,厚度0.16厘米,“常”字头仰,“平”字昂,数量比普通版要稍少。还有一种版式,直径2.49厘米,厚度0.16厘米,面文同仰五昂平,但缘阔字缩,比较少见。另有一种版式,则是俯常阔平,直径2.5厘米,厚度0.18厘米,特点是“常”字头俯,“平”字有异且较宽,“五”字长直平正,目前较为少见。还有一种版式,小头五阔字,直径2.46厘米,厚度0.17厘米,此版每个字都有异:“常”字头平正,异“平”且阔退,小头短阔“五”,阔“铢”,穿稍狭。此版仅见有一拓,极为罕见。
《隋书》志第十九食货载:文宣受禅,除永安之钱,改铸常平五铢,重如其文。其钱甚贵,且制造甚精。至乾明、皇建之间,往往私铸。邺中用钱,有赤熟、青熟、细眉、赤生之异。河南所用,有青薄铅锡之别。青、齐、徐、兖、梁、豫州,辈类各殊。武平已後,私铸转甚,或以生铁和铜。至於齐亡,卒不能禁。
五铢钱拍卖到了560万,南北朝时期,铸币甚多,币值混乱,私铸盛行。北齐到了天保四年(553年),用的还是以东魏永安五铢钱为主,杂用其他钱币。
北齐文宣帝高洋欲结束这种状况,便开始铸造新的钱币。但此钱没有使用他的年号,而是取名“常平五铢”。原来此钱是借用当时囤积粮食的仓库“常平仓”之名。常平源于战国时李悝在魏所行的平籴,即政府于丰年购进粮食储存,以免谷贱伤农,欠收年卖出所储粮食以稳定粮价。汉以后,常平仓置废不用。晋武帝泰始四年(268年),立常平仓,丰年则籴,岁俭则粜。高洋为自己铸造的钱币取“常平”为名即希望和常平仓一样有调节市场之意。
在这起钱币发现之前,人们只知道这种穿右出现一竖的五铢钱要到其后的隋朝才有出现,而且早已广被钱币界认定为隋五铢了(图3)。这一出土与发现让人们重新去认识西魏五铢究竟是什么式样,同时还得研究的是以前对隋五铢的认定是否出现了差错。
五铢钱流行的700余年间,虽然也有其他形式或不同面文的钱币,但五铢钱(或以“铢”为计重标准的圆形钱)一直占主导地位,除几种西汉五铢外,西汉时还有胎薄体小的“鸡目”钱、“鹅眼”钱。两汉之际的王莽新政后又逐渐恢复到五铢钱制度,比较有特点的是东汉中期以来,经常出现“剪边”或“剪轮”的五铢钱,即把钱体的外郭凿去的减重小钱,而所剩的外环则称为“綖环钱”,这种现象到东汉晚期比较多见,造成了货币市场的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