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外国侵略者不断在经济上掠夺,他们使用90%成色、标重七钱二分的白银,套取中国重达一两、成色93.5%高纯度白银,造成白银流失,价格飞涨,百姓苦不堪言。用来抵制及取代洋钱。光绪十三年(1887)两广总督张之洞率先奏请朝廷在广东试铸银币,张在调任胡广总督后,在湖北也设立银元局开始铸造银元。湖广两省的银币推行非常成功,其后各省纷纷效仿,朝廷也极力推广。福建官钱局即在其中之列。
福建铸造银币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明末清初郑成功统治时期。由于地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并受到西班牙和墨西哥银币广泛流通的影响,其后闽台两地均铸有以军饷一类为名的银币,但均系土法打制,机制银币的历史则出现较晚。光绪二十二年(1896),清廷批准福建省由官绅创办造币厂,仿铸广东、湖北两省银元。同年10月造币厂奉清廷急令停办,停办原因或因官绅合办性质,随即福建总督边宝泉收回铸币权,一般认为这一时期曾试铸有一款七钱二分银元,并有实物存世。
如图所示这枚福建官局造光绪元宝七钱二分,即为这一时期所铸。该币直径39.1毫米,为著名钱币收藏家李伟先旧藏,现存上海博物馆。该币正面环点圈内镌汉文和满文“光绪元宝”字样;钱文书法为馆阁体楷书;上镌“福建官局造”五字;下镌“库平七钱二分”六字;两侧并镌花饰;钱郭为齿纹。背面为蟠龙图居中,较其他省份龙纹有明显区别;外圈为英文省份及钱币重量,镌有“7”和“2”阿拉伯数字,并装饰有小花纹。此种银币属试铸样币,位列银币二十珍之一,存世极为罕见,甚为珍贵。
铜元是中国清末民初以来所铸各种新式铜币的通称,俗称铜板。是我国近代货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铜元诞生于清朝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铜元与历代的方孔铜钱不同。中间无孔,系仿照香港铜辅币铸造而成的。它的诞生,标志着我国金属货币铸造工艺从传统的手工翻砂铸造进入了先进的机器化生产的新阶段。
尤其是像光绪元宝此类知名品种的机制币,一直以来都是收藏家关注的焦点。其材质珍贵,艺术价值高,工艺精湛,图案考究,文字清秀,内容丰富,银光灿烂,其貌可人,具有很大的保值和升值能力,极具收藏价值。
江西省吉安市李先生手里的福建官局造当十文光绪元宝
此枚是一枚福建官局造光绪元宝,该铜元正面珠圈铸有“光绪元宝”四字,正中央列有满文铸钱局“宝福”,珠圈上方署“福建官局造”,下方署“每枚当钱十文”,两侧分列小花朵以作饰。钱背中央有蟠龙图案,纹饰精美,龙鳞细腻,线条优美,流畅堪然,定睛一看仿佛一条翱翔天际的神龙,栩栩如生,惟妙惟悄。珠圈外上环以英文“FOO—KIEN” (译作福建)、下环币值“10 CASH” (十文)字样围绕,左右两旁饰有五角花星。此枚钱币正面鲜然可见满汉文化的融合,而钱背却明确标示了西方文化的介入,具有浓厚的历史意义,特征突出,收藏投资价值极好。
江西省吉安市李先生手里的福建官局造当十文光绪元宝
光绪元宝,是在晚清光绪年间受洋务运动影响而产生。从1900年开始铸造一直延续到晚清的宣统三年,是中国最早的机制洋式铜元,是中国近代机制币中的十大名誉品之一,其版面设计优雅,雕刻精良,而且存世量极为稀少,是钱币收藏中知名度很大的一种,历来都受到很多藏家的关注,不同版别的光绪元宝都有独特的韵味,值得藏家深品,成为很多买家追逐的焦点,拥有较好的市场潜力,其市场价格一路攀升,升值空间不断扩大。
福建在清朝铸造钱币的规模是比较大的,它先后设立了三个钱局, 最早的一个钱局是南局,该钱局主要铸造发行当十铜元,偶尔也会铸造当五文和当二十文铜元。其中当十铜元的材质是紫铜的,铸造工艺精湛。
福建官局造光绪成交价格
1900年福建官局造光绪成交价:RMB成交日期:
1901年福建官局造光绪宝成交价:RMB成交日期:
福建官局造光绪宝五文成成交价:RMB成交日期:
福建官局造光绪宝闽关十文------成交价:RMB成交日期:
福建官局造光绪宝当制钱十文----成交价:RMB成交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