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脉和腧穴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十二经脉的主要特点
1、分布部位:每条经脉均左右对称分布在身体的两侧。在四肢部是分布是阴经在内侧面,阳经在外侧面。内侧和外侧又各分三阴三阳,一般是太阴、阳明在前,少阴、太阳在后,厥阴、少阳居中。头面躯干部的分布是,手足三阳经在头面躯干的前后、侧面。手足三阴经则分布到胸腹部。总之,其循行分布规律正如《灵柩逆顺肥瘦》所说:“手之三阴从脏(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2、络属关系:十二经脉均内属于络腑,外络于肢节,每条经脉双各隶属于某个脏腑,阳经属腑络脏。例如: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而手阳明大肠则属大肠络肺。其余各经,由此类推。
3、表里关系:十二经脉的手足三阴、三阳,通过经别和别络互相沟通,组成六对“表里相合”关系 。如《素问血气形篇》说:“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 手太阳 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手之阴阳也”由于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都在四肢末端交接,所以在生理上是彼此相通的,在病理状态下也是相互传变的。
4、流注次序:十二经脉分布在人体内外,经脉中的气血运行是循环贯注的,即起于肺而终于肝,由肝复传于肺,周而复始,如环无端。其具体 的流注次序是: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膀胱经-足且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如此周而复始循环不息,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5、是动则病:每条经脉当经气发生异常变动时,便可出现其特殊的循经综合征(证候群)
6、经穴主治:每条经脉在体表还分布有一定的腧穴。这些腧穴的主治特点是:本经腧穴能治本经病,表里经腧穴能治表里两经病。
7治疗原则:古今针灸临床工作者,多遵循《灵柩经脉》:“盛则泻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的原则,作为施治的准绳。
想了解更多艾灸养生知识,可关注公众号:aimantang99
同时想了解更多关于艾灸培训加盟项目可拨打全国咨询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