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免费估价鉴定出手古董瓷器

  • 发布时间:2018-05-12 10:39:44,加入时间:2017年05月25日(距今2986天)
  • 地址:中国»重庆»南岸:重庆市南岸区亚太路玖玺国际7栋26楼
  • 公司:重庆朗臻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用户等级:普通会员
  • 联系:张经理,手机:注意:该信息不再有效 微信:注意:该信息不再有效 QQ:注意:该信息不再有效

       扬州博物馆网站资料:据冯先铭先生说,国内外保存的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仅见三件。其中一件收藏于法国集美博物馆,另一件收藏于北京颐和园管理处,而唯见扬州博物馆的这件梅瓶比前两件梅瓶高出约十厘米。这是器型极大、造型秀挺、釉色净润、纹饰精美且又生动活泼、气势磅礴的我国稀少文物。中外古陶瓷研究者、专家、学者凡来扬州无不欲一睹为快,观赏者无不叹为观止。

清乾隆 唐英 青花缠枝莲纹花觚

高65cm

成交价: 人民币

清雍正 青花喜上眉梢抱月瓶 六字篆书款

高37 cm

成交价: 港币

清乾隆 青花八仙贺寿螭耳尊 《大清乾隆年制》款

高35cm

成交价: 港币

清乾隆 粉地粉彩包袱式四系盖罐一对 《大清乾隆年制》款

高23.9cm

成交价: 港币

清雍正 珐琅彩胭脂红地梅竹纹酒圆 蓝料四字宋体字款

直径6.3 cm

成交价: 港币

清康熙 青花十二花神杯 (一套)

直径6.6cm×12

成交价: 人民币 

清雍正 粉彩瑞果三多暗刻龙纹大碗成对

直径20cm;直径20.2cm

成交价: 人民币

北京和巴黎的霁蓝釉白龙纹梅瓶都有瑕疵,北京的瓶身有裂痕,巴黎的龙头部分烧制时就有瑕疵,只有扬州的这一件器型极大、造型秀挺、釉色净润、纹饰精美且又生动活泼、气势磅礴的稀少国宝。

2010年8月18日,《长江商报》刊发了《蓝釉白龙纹梅瓶现江城?》一文,武汉收藏家联谊会古玩专委会主任吴兴平在武汉一收藏品市场购买了这件‘黑釉青花白龙梅瓶’。这件梅瓶比扬州博物馆的梅瓶略大,可惜的是底部断裂了一截,瓶身也是碎裂后粘合而成。如果算上这件,此类梅瓶就有6件了。”

元青花瓷器究竟存世多少,极为人熟悉的是只有300件(此说逐渐演变成400件),这是较多的文博人士或者一些经常在电视上亮相的人士的观点。对立的观点是元青花有很多,据说有15000件之多,这是以许明先生为代表的部分民间收藏爱好者的观点,也得到了部分文博人士的认同。我们还会讨论这个问题。

而在这篇报道中,数字也是一个十分有趣的谜团。作者以多种数字即“3件说”、“5件说”和“6件说”给出一个并不十分肯定的答案。

6件和3件从绝对数字来说,它只增加3件;从相对数字来说,它却整整增加了一倍!作者并不肯定的答案,却给出了一个肯定的事实,即元代蓝釉白花瓷器的存世数字是相对的。它的多少,恐怕不在于瓷器的本身,而在于瓷器的认同。3件说被文博人士普遍认同,因而它的传播也就比较广泛;5件说和6件说要不是扬州晚报的这篇报道,恐怕鲜为人知。这就引申出另外一个问题,媒体的作用。要不是《长江商报》、《新民晚报》、《人民政协报》和《扬州晚报》的报道,我们可能根本不知道还有5件说和6件说的事情,而现代互联网的作用更把这多种说法广为传播,使相关人士有了更多的理性思考。而《新民晚报》所作的相关报道,因它的发行量,使读者对元代蓝釉瓷器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新民晚报》报道的那件蓝釉元代瓷器能因它的报道而被认可吗?它的存在是否佐证了许明先生的论断呢?因为如果它是真的,就把元代蓝釉白龙纹梅瓶的存世量增加了33.3%。这又引申出另一个问题,媒体能否成为判定古代艺术品真伪的判官?回答当然是否定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媒体的报道,成为引导受众判断真伪的一种标准,媒体的倾向性报道完全可能左右受众的判断。这也是在电视台上经常露面的人士成为鉴定专家的原因。媒体没有资格评审专家的资格,但媒体却能制造专家,只要在电视上亮相多了,完全有可能成为鉴定专家。这样制造出来的专家,尽管不能得到相关职能部门的认可,却往往得到受众的认可,问一问随便一个老百姓,傅熹年和孙机是谁?可能没有一个会回答出这两人是权威的鉴定专家,前者是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后者是副主任;而只要问一问在电视上经常亮相的一些人,即使不是收藏爱好者,往往也能回答八九不离十。于是乎,一些这样的专家就组成相当著名的鉴定团队,大有取代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之势,而事实上,的确有一些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或者资深文博研究员在这些专家制造的鉴定陷井中中招受挫。

      程美东在2006年11月2日的《人民政协报》撰文《蓝白相映写新篇——我所见过的一件元代蓝釉白龙纹梅瓶》,文中说,元代景德镇烧制的蓝釉白花瓷器中,尤以蓝釉白龙纹梅瓶极为珍贵。这种梅瓶据已公布的共有五件,其中以江苏省扬州博物馆收藏的一件为极大,高43.5厘米,口径5.5厘米,底径14厘米。另外四件,一件藏于颐和园,已有破损;一件早年流往国外,现藏于法国集美博物馆;另一件于2000年,由北京翰海拍卖公司拍出,属谁家之手不详;还有一件前几年在上海《新民晚报》介绍刊登过,被张宝权先生所收藏。

联系我时请说明来自志趣网,谢谢!

免责申明:志趣网所展示的信息由用户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使用本网站的所有用户须接受并遵守法律法规。志趣网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志趣网建议您交易小心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