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钱币博物馆展出了一枚“光绪丙午年造大清金币”。小编有幸去参观了下,据介绍此枚金币直径3.9厘米,重37克。此币金光闪闪,十分霸气。见下图,自己感受!是不是美极了?
据说这是中国历史上中央政府第一次正式铸造的机制金币。大家都知道,清朝基本实行银、铜本位制,一起左右着货币流通的职能。那么,清朝末年为什么造出金币?这种金币又为何没能在市场上流通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般金币是干什么用的呢?
中国最早的金币出现在春秋时期,但大多不是流通货币,用途多限于赏赐、祭祀、进奉、布施、馈赠及殉葬等,所以铸造数量是非常有限的。
当时,楚国有一种名为“郢爰”的货币,金片只有拇指盖大小,金黄锃亮,上面有清晰的“郢爰”字样。楚国造这种金币,以版为单位,每版镶有金片50枚。使用时,人们就把金片掰下来,一片一片地用。一般仅限于上层社会使用。
再者,该怎么理解"银本位"?"铜本位"呢?
大家玩钱币的应该经常听说过本位制,那么到底什么是本位制?通俗点来讲,本位制即以某种物质作为一个国家的通用货币。比如大量使用银锭、银元就叫银本位,使用铜钱、铜板就叫铜本位。
清朝自入关以后,沿用了明朝的货币制度,继续实行银两与铜钱并用的政策。政府收支、大宗贸易都使用银两,铜钱则在日常零售交易中使用。
清朝晚期的时候,世界各国的白银生产量都在大幅增加。导致了国际市场上的银价大幅下跌。另一方面呢,随着资本主义商业的兴起,大宗交易也就越来越多,价值较低的白银作为货币已经不能够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了。因此,许多国家纷纷放弃银本位制改行金本位制。
金越来越贵,银越来越便宜的现实,对清政府造成了严重的打击。在银价下跌的情况下,一些外国输入进中国的商品都是按金币计价,这样一来,中国商人向他们买进商品时,就要用更多的白银去付货款了。
这样一来,对满清政府是极为不利的。光绪二十三年,通政使杨宜治同志奏请仿照英国币值铸造金银货币。光绪二十九年,驻俄公使胡惟德同志奏请整顿币制,积力主张使用金币。胡惟德说:“当今全球各国都在使用金币,中国怎么能不速度跟上步伐呢?”
而真正触动清政府痛处的,是战争赔款。
满清政府所借的外债和战败赔款,绝大部分都是以外币计算的。银价下跌的时候,欠下一屁股债的清政府不得不用更多的银两去支付。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为筹措对日本的赔款,一共三次向外国借高利贷。庚子赔款又议定偿金。这一时期,恰巧又是国际银价暴跌的时候!巨额的“镑亏”,使得财政本已陷入窘境的清政府更是雪上加霜!
1901年-1902年,伦敦市场银价暴跌!1902年-1904年,庚子赔款每年“镑亏”达260余万两。1901年清政府财政收入仅8820万两,而支出却达10112万两,赤字1300万两。如果“镑亏”继续,清政府将破产。
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才意识到金本位币制咄咄逼人的气势,很多人都建议改革货币制度,弃银用金,以摆脱困境。但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加大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想尽办法压制清政府币制改革。
货币危机是当时的最DA的危机!
道光年间,时任江苏巡抚的林则徐,提出了中国应自行设计铸造机制银币。机器制造的钱币,在工艺上和古代的方孔钱币有严格区分。随着经济的发展,用旧时翻砂浇铸的方式制造的钱币,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比如一个铸钱局一天只能生产1万枚铜钱,而这个地方一天的需求量可能超过10万枚。
太平天国运动后,这一局面才有所改观。光绪十五年前后,李鸿章正式开始铸造中国的机制币,建造了当时亚洲最DA的造币厂,从英国进口了整套的铸币设施,包括厂房的设计、制作,工厂的管理、模具的雕刻、设计的思路,全部仿制英国的伯明翰造币厂。
1890年,广州造币厂把机制银币的重量重新改为标准重七钱二分,也就是全世界在中国流通的标准一元银币的重量,彻底跟世界接轨了。这样,中国机制币才由广东开始流通到全中国,全国部分省份也相继跟进,设厂铸造。于是新式银元很快成为全国普遍采用的主流货币。
然而,这又埋下了满清货币发行铸造的多头管理、分散发行的弊端,加速了国家经济的全面失控,直至最终崩溃。
陷入“元两”与“金银本位”之争
如此看来,光绪金币又承载着清政府统一币制的梦想。
首先,金币由直属户部的“造币总厂”生产。为进一步削弱地方政府把持财政势力,户部下令关闭了部分地方造币厂。此外,对允许继续运转的造币厂也限制铸造数量,并且要使用户部颁发的铸币祖模,祖模则由天津总厂来雕刻。于是,一套包含大清金币、大清银币、大清铜币的全新模具诞生了。在统一的模具下,先铸铜币、银币,金币直到1906年(丙午年)才开始铸造。为了和银、铜币区分,金币把干支年份“丙午”放在“光绪”和“年造”之间。紧接着,又于次年铸造出“丁未版”金币。
但在铸造前后,这两个金币已经陷入了种种是非旋涡。
在铸造发行定制金币的问题上,清政府内部就采用与西方接轨的“一元”还是传统的“一两”作为货币单位产生了激烈的争论。在两派势力争执不下之际,时任户部尚书的赵尔巽支持铸造“大清丙午一两的定制金币”。慈禧太后最终批示通过。
而最终导致金币无法发行的原因,竟然就是因为金本位制度。这一制度是西方近代货币制度的基础,形成于18世纪的欧洲。在经济发达的时代,一般用金、银、铜等金属币材。为便于度量物品的价值,又有货币单位,即以一定数量的币材为一个基本单位。如英国在1821年正式采用金本位,以英镑为货币单位,1英镑等于纯金7克多。
事实上,实行金本位制在当时来说确非易事,因为世界黄金分布量极不平衡,大量的黄金集中在美、英、法、俄等几个帝国主义国家,中国的黄金存量与之相比,实在少得可怜。美国造币厂1907年度报告估计中国开采总额为纯金6771公斤,占全球产金量比例仅略超百分之一。
另外,民间也对满清金币失去了信心。广州造币厂曾制造过一种金币,试图在区域内使用。这种金币最初重七钱三分,要比在中国流通的其他很多外国币重一点。其目的是希望取信于民,吸引老百姓使用,但是老百姓已经习惯了七钱二分的重量,认为两者换算、找零都很不方便。所以七钱三分还没发行多少就已夭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