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志趣 » 供应信息 » 收藏品 » 其它

看照片鉴定,究竟可信么?

  • 发布时间:2018-05-16 10:19:28,加入时间:2018年05月02日(距今2558天)
  • 地址:中国»广东»广州: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琶洲国际会展中心保利世贸14楼
  • 公司:华宝国际拍卖(深圳)有限公司, 用户等级:普通会员 已认证
  • 联系:李森涛,手机:18666007736 电话:020-84124148 QQ:1003057852

就“看照片鉴定”的话题,和各位同好们聊上几句。请各位先仔细看看下面这张图片。

这件器物现陈放于南京市博物馆的通史展厅,是我每次陪朋友们路过,必看的一件东西。待大家近距离、仔细、全方位观察(当然不能上手)之后,我就会问:“请问这件器物是什么质地的?”  

……

基本上都会说——“石头的!”个别会说:“金属的?”也有说:“木头的?”等等。

之后,我开始公布答案:

“这件东西是玻璃钢的,俗称纤维强化塑料,化学名称叫环氧树脂。说白了,就是塑料的!!!”

“啊?!——”

在一片惊叹声中,我开始解释。这件东西反映出:

1、博物馆人的作旧水平!因为博物馆人不用这种技术牟利,所以不能用“造假水平”一词。

2、文物鉴定必须得上手!近在咫尺尚且不能知其质地,文物鉴定更不是看照片就能搞定的。

下面请允许“考古小涛”来简单的解释一下,为什么看照片不能鉴定文物!

首先,文物鉴定是一个十分严肃的事情,讲究科学、严谨。作 为一名有良知的考古工作者,既要对对方的藏品负责,更要对自己的声誉负责。所以,真的无法随便对着一张器物照片就下结论。

文物鉴定绝对不能凭感觉,每一步的论证都要有理有据,说白了就是:“是针对哪个具体部位,说该器物是自然老旧?还是仿的?”必须要依据一些细节,而普通的照片所表现的内容远达不到“可以作为鉴定依据”的要求。

说照片普通,并不是指拍照设备普通,而是照片的内容无法用于鉴定。我一般会要求对方:“请把你认为能反应这件器物老旧的细部的照片发来!”此言一出,对方基本上就懵了。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一般人看的是器物外形(长得什么样子),而考古工作者观察的是老旧痕迹(入土痕迹或传世痕迹,自然老旧或人为作旧)。虽然是同一件器物,但观察点却大相径庭。

其次,现在的美拍,真是害死人不偿命啊!!!君不见,有多少“见光死”都是P图惹的祸!!!

考古中有一门专业课叫“考古摄影”(这门课程设置在“考古绘图”之后),就是教学生们如何把观察到的内容拍下来。说白了,其实不在“拍”,而在“观察”。不仅是“设备”的问题,更是“眼力”的问题。

以玉器为例,老话说:“灯下不看玉”!同样一块玉,角度不同、光效不同,拍出来的效果完全不同。以此鉴定,只能贻笑大方。

再次,即便是博物馆展厅里陈放的真品文物,也不是随随便便拍摄的照片就能用于鉴定。前天,“考古小涛”的公众之所以把去年的《如何观察文物的“出土”特征(技术帖/入门篇)》又重发了一遍,就是再三提醒大家“只有根据拍到的入土痕迹才能进行判定”的讲究。

拍照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技术活,拍照的前提是对器物用心的观察。之所以能拍到是因为看到,而只有理解才能看到。看一件器物,不仅要入眼,更要入心。南怀瑾老师说:“能体物,则能察其微。”意即在此!

另外,昨日也重发了去年的《器物造假举例——夹砂陶的作旧手法(技术帖/基础篇)》,旨在告诉大家“按照传统手法做旧”之后的器物,仅靠拍照片是根本看不出来的。

最后,给所有爱好古玩的朋友们说,还是老生常谈的那句:“多跑博物馆,少逛地摊。扪心自问:何德何能,动辄捡漏?”

联系我时请说明来自志趣网,谢谢!

免责申明:志趣网所展示的信息由用户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使用本网站的所有用户须接受并遵守法律法规。志趣网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志趣网建议您交易小心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