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端砚的开采量加大,而且一直有新的砚坑被发现,端砚砚坑的数目由清初的十一个增添至七十余个,清初高兆《端溪砚石考》云:“峡(羚羊峡)石矾凡十一,”到了道光年间,《宝砚堂砚辨》的作者何传瑶说:“夫端溪之老坑止一,而杂坑不下七十种,即质色甚类老坑者,亦不下十数种。”这些新发现的砚坑,包罗了端石三大坑之一的麻子坑。端砚石质的主要特点是:细腻幼嫩致密、坚实,素有“发墨不损毫,”“久用锋芒不退”之誉。其硬度为摩氏3.5,适合镌刻。
除石砚以外,我国还生产过一些用其他质料制作的墨砚。汉代有瓦砚,陶砚,玉砚,铁砚和漆砚,晋代有木砚,瓷砚,和铜砚,唐代有泥砚,宋代有水晶砚,石泥砚,砖砚和自然砚,明代有化石砚,清代有纸砚,现在有橡皮砚。
墨宝斋浮雕龙纹砚台鉴定主要方法 咨询热线:(电话) 或 (电话)
墨宝斋银砚台,2014年秋拍中,砚台拍卖整体成交稳健,成交率在80%以上,多方砚台拍出高价。上海东正“历代名砚专场”成交率82.86%,一件明·端石海天旭日砚拍出172.5万元。西泠印社“文房清玩·历代名砚及古墨专场”中,有6方砚台拍卖价格凌驾百万,其中,清乾隆·御铭仿汉未央砖海初月紫砂砚拍出460万元;另一件吴昌硕铭,沈石友藏牧牛端砚以299.9万元成交。据统计,2014年,我国内地拍卖公司共举行9场砚台拍卖专场,在其他“文房古墨”等综合门类专场中,古砚的上拍数目也占有了相当的比重。总体来看,从2007年至今,砚台的拍卖专场、上拍数目以及拍卖价格均处于上升趋势。
元明砚的造型则承袭了早期的箕形、抄手形、长方形、圆形等,元代晚期上海青浦重固镇高家台任氏家族墓出土的元圆形三足歙砚,以及明代上海宝山顾村明万历朱守城匹俦墓出土的明箕形端砚展现了其时的特色。
墨宝斋砚台,砚台是陪同着笔和墨的生长而生长起来的。最早泛起的砚台是石砚。汉代由于发现了人工制墨,墨可以直接在砚上研磨,于是砚台生长起来,泛起了铜砚、陶砚、银砚、徐公砚、木胎漆砂砚等等,六朝至隋朝最突出的就是瓷砚的泛起。唐代是砚台的主要生长时期,泛起了端石和歙石两大砚材,明清时期制砚的材质越发富厚,泛起了瓦砚、铁砚、锡砚、玉砚、象牙砚、竹砚等等。木砚研究始于何时,没有定论,但以清代居多。木料因其天性所限制,现实并不相宜做砚台,但文人的浪漫将这种斗胆的实验,与工匠的巧思融合在一起,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颇为细腻的文房陈设品。
而作为中国砚史的巅峰之作,清代砚材取用、造型、纹饰、雕琢工艺、题铭诸方面,多逾越了前代,到达砚史的岑岭。端、歙、松花、澄泥、红丝、洮河等名砚各擅其长;漆砂、砖瓦、紫砂、玉石也为砚用。砚的造型仿古、仿动植物、几何形、随形等,在清砚中各占一席。
纹样题材也越发渊博。雕琢技法以阴、阳线刻与浅浮雕为主,参以局部的镂空雕,展现出生动、细腻的威风凛凛威风凛凛。文人题铭砚在清代生长到极致,题铭内容涉及砚的制作者或拥有者、砚的泉源和开采、材质与形制的形貌和赞颂,表达文人的认知、感悟、志向等头脑情绪。题铭书体则以行、隶、篆、楷、草为主,旁及金文、石鼓文等。此时,文人雅士加入制砚、刻铭已成为一种民俗。
本公司古玩经纪人:李经理 专门负责墨宝斋浮雕龙纹砚台交易市场,对墨宝斋浮雕龙纹砚台的鉴定和市场皆有深刻的了解,有墨宝斋浮雕龙纹砚台想要出手 欢迎致电24小时热线:(电话) 或 (电话),也可以发图片至:(电话) 或 (电话)进行深入交流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