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德道幸福生活心理医学研究院(简称:德福北京心理咨询)是第一个在中国(现存,2001年注册)从事心理咨询的机构;第一个在中国能彻底治愈抑郁症、强迫症的心理咨询机构;第一个在中国快速解决婚姻情感危机,追回男女朋友的咨询机构;第一个在中国能解决厌学、早恋、生育高智商宝宝的心理咨询机构;第一个在中国能让精神病康复的心理咨询机构;第一个在中国有完整的属于自己的心理学理论的心理咨询机构;第一个在中国有独特的治疗方法和手段的心理咨询机构;第一个在中国设立分支最多的心理咨询机构。
随着德福卓越品质的不断发展,德福将陆续在全国省会城市增设分支机构,为当地人民带去好的心理咨询服务。
有这样的一个人,他不太适应别人给他的帮助,只要是自己能做的就不会轻易开口去寻求他人的帮助,有时自己在做事时,别人看到来进行帮助时,心里会有愧疚感,认为自己给别人添了麻烦,非常过意不去,于是会抓住一切可以帮助到他人的机会。在别人的眼里看来,他是一个独立自强而又乐于帮助别人的人,是一个品质量好的青年人,但他却常常会为此而陷入苦恼之中。
对此,当事人是这样陈述的:我是一个内心比较敏感的人,对别人的情绪和举动都能够有所接收和理解,也听闻过太多关于帮助他人而寻求回报的事件,因而在我的价值观里,做一个能帮助他人而不求回报的人,同时不轻易的接受他人的帮助。而这样的价值观让我获得别人的赞赏,却不能获得真正地快乐,对于我帮助过的人,他们曾和我说,我的帮助成为他们心里的负担,而对于被我拒绝的人告诉我,我让他们受到伤害。当听到别人的心里话时,我的内心在颤动,我一直所追寻的价值观是错误的吗?很显然不是,那是什么地方出现偏差让我痛苦的同时也让和我相处的人感觉到不自在。
细细回味当事人的话语时,可以从两方面来对其行为进行分析:第一,他的行为表象模式是成全别人、死磕自己。能够为别人提供帮助,就是自己多吃一点苦都没关系,这种模式看起来是一种大无畏的精神以及革命性的雷锋精神。第二,他的心理模式是死磕别人、成全自己。认为自己可以完成所以拒绝别人的帮助,这种表现看似内心很独立很坚强。在行为方面,他愿意帮助别人而不求回报,可以看得出来他想要极力的证明自己的能力,而只要帮助到了别人那就是对自己的一种回报,这是没有错误的,但是在一些情景之下就会显得很突兀,比如别人自己能做好的并且表示自己可以做的情况下,自己还要去抢着做,那就是一种过度的行为表现,有时还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将自己置于一种危险的状态下,那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就是投射,潜意识里是这样的状态。有三个角色他们的顺序是:帮助者、当事人、受助者,帮助者给当事人提供帮助,当事人的心理难以接纳但又不好拒绝,潜意识里会存有一种想让帮助自己的人死去,这样就没有帮助者给以自己帮助,也就不会有负疚感,但这种想法又是社会所不允许的同时也是自己不愿看到的,只好将这种复杂的心理转投向受助者,让自己转变成为帮助者,这样就可以尽力的去帮助别人来释放自己的负疚感,同时也能在严苛自己的过程中来发泄对帮助者的不满,这是一个很神奇的心理现象。概括起来就是帮助别人,我会有成就感,被别人帮助,我会有负疚感。那是不是大多数人都会有这样的心理呢?
还记得歌星林飞的事件吗?他做很多公益事业,他通过自己辛苦演唱而赚来的资金帮助很多贫穷的孩子让他们顺利的大学毕业,但当他面临着因疾病而将逝去生命的时侯,那些他曾提供帮助的孩子却没有现身来看他最后一眼。当媒体曝光这个事件时让很多人愤恨不已,是帮助了冷血动物吗?是养了白眼狼吗?各种抨击的声音可能让那些孩子们惶恐不安起来,但没有人冷静下来想一想,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局面,难道仅仅是孩子们缺少感恩心,忘本了。
德国的心理治疗师伯特·海灵格曾在他的著作《在爱中升华》中讲到过这样的心理现象,也对现象后面的心理进行了探寻,总结出了一种爱的地位性,说给予爱的那一方处于高级的支配地位,而承受爱的那一方处于从属地位。这也可以用来解释,帮助者和受助者之间也会存在这样的局面,帮助者处于上方有绝对的俯视权利,而受助者处于下方有绝对的仰视义务。因而两者在地位上存有主观上的不平等,一个有较强的优越感,一个有较强的负疚感,优越感给人以轻松向上的感觉,而负疚感给人一种沉重复杂的感觉。因而拒绝别人的帮助,其实是拒绝位置上的不平等。当然也有其他的缘由,比如曾经在别人的帮助下受到更大的伤害,或者是因帮助自己时让别人受到损伤等情况都会让人拒绝别人的帮助。还有另一个原因是对自我的否定,认为自己不值得别人帮助的无价值感心态。
既然这是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就总有一个渠道来修整这样看似不正常的现象。这就是为什么得到别人帮助的人更容易去做一些利他的事,因为他需要一个对象来维持他的心理平衡,当他从受助者转换为帮助者时,他的心理地位就在不断的上升,这样也是一种自我价值感的体现。而林飞的事件应该用更全面的角度来看,假设林飞是抱着一种无需回报只是出于一种责任去帮助他人,那么对于孩子是否来看他是不会让他悲观失误,因为他至少知道孩子们活着就是对他好的回报,孩子们没有出现也可能是无法面对恩人受尽病痛的离去,而选择回避默默承受悲痛,或者是继承林飞的志向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孩子。
这样的自我暗示不是更有利于我们看到这个世界美好的一面,我们总在抱怨这个世界充满太多的腐败与肮脏不堪的事,让人失望,却没有想过着些都是自己的暗示所引来的问题。
就好比故事里说的,一个房间里住着两个病情较严重的人,一个从窗外看到了荒芜的景象,一个从窗外看到了充满生机的春景,一个死去,一个却活了下来。不是景色不同,他们看到的是同一个环境,只是他们最初的心中所印刻下的暗示存有偏差。将消极暗示转化为积极暗示,成为一个心中拥有阳光的健康人。
更多内容上百度搜索‘北京德道幸福心理咨询中心’找到德福,点击进入可查阅更多咨询的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