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树主要病害周年防治方案
一、病害说明
细菌性穿孔病:在病果果皮上先以皮孔为中心产生水渍状小点,扩展到2mm时,病斑中心变褐色,最终形成近圆形,暗紫色,边缘具水渍状晕环,中间稍凹,表面硬化粗糙,呈现不规则裂缝的病斑,达35mm左右。高温高湿有利于病菌侵染,使病势加重。树势弱、排水通气不良或过多施氮肥的果园发病较重。
流胶病:流胶病主要危害李树1-2年生枝条,受危害后李树枝条皮层呈疱状隆起,随后陆续流出柔软透明的树胶,树胶与空气接触后变成红褐色至茶褐色,干燥后则成硬块,病部皮层和木质部变褐坏死,影响树势,重者部分枝条干枯乃至全株枯死。此病全年均有发生,以高温多雨季节为多见。
日灼病一般发生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果穗着色成熟期)染病,多发生在裸露于阳光下的果穗上,由于供应果实水分不足引起。果粒发生日灼时,果面生淡褐色近圆形斑,边缘不明显,果实表面先皱缩后逐渐凹陷,严重的果穗变为干果。
二、防治现状及用药分析
1、防治现状:
1)药剂选择现状:目前市面主要是选择化学药剂进行防治,连续使用多年,用药量越来越多,抗药性越来越强,需要逐渐增加药剂用量才能取得一定效果,但一旦浓度不当,极易造成药害,致使上述病害防治系数增大,成了李树生产过程中的难题。
2)防治时期不当:多数种植业者无清园习惯,采果后不用药,给真细菌繁殖与潜伏提供了机会,致使园内病原菌基数大,明年发生率高。
2、用药分析:上述病害属于弱寄生菌危害,发病条件及危害严重程度与树势强弱、伤口有无和多少,及当地的气候条件如温度、湿度密切相关。具体发病迅速、致害严重、抗药性强、防治成本高、难度大等特点。
为此,制定方案应选择不易产生抗药性、安全系数高的新型生物制剂,早防早治、抓住用药时机,强壮树体(使用生物菌肥、生物有机肥)等综合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