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宋代官窑瓷,应是指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的统称。据研究,北宋官窑(也称汴京官窑)的窑址就是新近在河南汝州发现的张公巷窑遗址。该窑与烧造汝官窑的宝丰清凉寺窑相隔仅30多公里,同属汝州之地,年代也同在北宋,只是比汝窑晚一些,时在北宋晚期。历来有“汝官不分”之说,我以为,说的就是此两窑之瓷。
南宋官窑产生于北宋灭亡,皇室迁都杭州建立南宋小朝廷之后。南宋王朝在杭州先后修建了修内司窑和郊坛下窑,专为宫廷烧造官窑瓷。由于皇室南迁时,大批烧制汝瓷的艺人、窑工为避战祸,也跟着南迁,来到杭州和龙泉等地,大大地促进了南方瓷器的烧造。正因为有了这批汝瓷艺人的加入,在南宋官窑的烧造中,可看出汝窑和北宋官窑之间的某种传承关系。因此,可以说,南宋官窑的烧造,应是在继承了汝窑和北宋官窑瓷的某些工艺的基础上,并吸收了越窑和龙泉窑的某些工艺,运用本地的胎釉原料创烧而成的。所以,在南宋官窑器上,既可看到汝瓷工艺的影响,如造型端庄简朴、釉质浑厚的特点;又可看到越窑和龙泉窑工艺的某些制瓷特点,如薄胎厚釉、釉面莹沏、造型精巧等。通常说宋代五大名窑中的“官窑”,一般指的是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的合称。
真正的宋代官窑精品尤其体现在釉质上:釉层滋润,介于丝绸光泽与“羊脂”般的美玉质感之间,鱼子纹的晶莹奇妙之处不可言传,却与“做旧”后的乌光质感绝然不同。由于技术的保密,使得后世的收藏家与制瓷专家们,只能用各种方法去猜测它的工艺。像这种如玉的釉质,古朴淡雅蕴趣的“油酥光”仿起来非常困难,始终不知其密决。宋官窑器给人的印象是乍一看时并不起眼,但如长时间品味,则会被那份特别的历史沉淀与淡雅的含蓄之美深深吸引,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