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文化交流》花钱收藏
花钱源于汉代,是民间自娱自乐的一种玩钱,材质大都比较粗糙。虽然具有钱币的形态,但不作流通使用,是钱币中的“非正用品”。汉族民间花钱的种类繁多,诸如开炉、镇库、馈赠、祝福、玩赏、生肖等等都要铸钱,这种“钱”,其实是专供某种需要的辟邪品、吉利品、纪念品。其中“吉语钱”是比较普遍的一类,主要以“长命富贵”、“福德长寿”、“加官进禄”、“天下太平”等吉语为内容,这同时也反应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力。
有学者认为,花钱名称是由厌胜钱发展而来。厌胜,意思为“厌而胜之”,是我国古代巫术的一种,最早记载于《后汉书·清河孝王庆传》:“因巫言欲作蛊道祝诅,以因巫言欲作蛊道祝诅,以菟为厌胜之术。”这是一种巫术行为,在民间信仰上将其引用,厌胜钱一名最早出现于北宋金石学著作《宣和博古图》和李孝美《历代钱谱》中,且沿用至今。
近些年来,钱币收藏界有人把厌胜钱与花钱不加区别,视为同一品种,也有学者认为,古代的大量吉语钱、镂空的花纹钱及选仙钱等,其用途与厌胜无关,厌胜名称并不能完全涵盖所有的特殊文字与图像的非正用品钱币,因而提出了花钱、吉祥钱、民俗钱等命名,其中花钱是所有非正用品钱币中影响力和最为广大钱币收藏者认同的名称。
笔者认为花钱是相对正式流通货币而言的,那些五花八门,花色品种繁多的非正用钱有两个含义,其一是指非正用流通币有吉祥文字花纹,其二是对正用流通币而言的非正用币,而且这一名称更加通俗易懂,雅俗共赏。
花钱源于汉代,早期主要是民间自娱自乐的一种玩钱,并不用于流通,材质大都比较粗糙,但种类繁多。 古代的花钱与现在的纪念币有些相似,但用途更加广泛,寓意也更加复杂。通常是以辟邪品、吉利品、纪念品的身份,出现在百姓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花钱受到市场关注还要从2000年说a起,此前,其并未得到主流收藏市场的认可,价位较低。对于民俗钱币收藏,主要存在“重大泉大气之美,轻小泉乖巧之美”的误区。其实,小花更适合藏家把玩,磨损程度相对大钱也更重,加上个头小容易遗失,能够妥善存留下来的不多,尤其是一些天生工艺不精的小花钱,一流品相的传世品更是价值不可估计。
花钱,虽然不是流通货币,但其文字和图案所表达的内容极为广泛,比较充分地反映了人们祈求美好生活和幸福的思想、感情和愿望,为研究民情民俗、宗教信仰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因此,花钱值得收藏和鉴赏。
花钱近年来成交记录如下:
辽代清白传家·背穿四出----成交价:RMB148万---成交日期:
光绪通宝宝源成交价:RMB278万---成交日期:
1、活动主题:台湾海峡两岸艺术精品交易博览会
2、活动地址:台湾圆山大饭店敦睦厅
5、主办单位:中华两岸企业发展联合总会、
6、支撑单位:台北故宫博物院、中正纪念堂、北美洲台湾商会联合总会、台北市进出口商业同业公会等
征集负责人:黄经理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