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总
在收藏界,田黄石可谓声名远播,即使是寿山其他石种还未被人们足够重视的上世纪80、90年代,田黄也依旧保持着名贵身价。文献上常说田黄石“无根而璞”、“无脉可寻”,这样的形容为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田黄的产地只有寿山溪沿溪水田的上坂、中坂、下坂,其他区域虽然也间或有出产独立于矿床的独石,但由于产生时间和周围环境不同,因此都不是田黄石。正是由于这样苛刻的条件,因此田黄石的产量极少,而且没有矿脉可寻,只能在田中随机挖掘,获得佳石的偶然性也非常大,所以才诞生了种种不可思议的传说。
国人喜欢什么东西,总要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五千年历史的礼仪之邦,光说一样东西漂亮还不够,还要知道怎样漂亮、代表什么、引申什么。寿山石的审美,很大程度上延续了玉的审美标准,尤其是田黄石,古代文人在玉的“五德”标准上,拟定了田黄石的“六德”,为“温、凝、细、结、润、腻”。这“六德”,与抽象的“五德”比较起来,更具有审美的直观感以及品评的可操作性。
刚开始接触寿山石的人,很容易被高山石、荔枝冻以及水坑晶冻夺去注意力,因为它们颜色鲜艳,而且透明度高。然而,在整个中国玉文化审美的影响下,寿山石的品评标准从来不是越透明越好,讲究的却是那种似透非透之间的微妙感。这套“六德”品评体系就是门槛,想要迈过它,不但要学习、体验、揣摩,还要有些天生的领悟能力,否则要去理解“温润”可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
以此为标准,寿山石中不仅只是田黄石才“六德”齐备,其他石种同样具有类似的品质,只是程度略有高下。然而,“六德”到底怎么品评,却从来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中国人的含蓄也融进了这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可含蓄得紧了,不免没了方向。其实,“六德”虽然无法量化,却并非难以描述。笔者试着一一解释一下,对各位看官或有所裨益,就再好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