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田黄鉴定权威中心

  • 发布时间:2020-09-03 11:13:53,加入时间:2013年03月25日(距今4421天)
  • 地址:中国»广东»广州:越秀区
  • 公司:布洛克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征集处, 用户等级:普通会员
  • 联系:项总,手机:18978132101 微信:vip955511 QQ:642255537

田黄鉴定拍卖交易中心::项总

首先说“温”。温作为形容词,含义有二:不冷不热谓之温,柔和谓之温。许慎说:“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这恰到好处的温度,不过分锋芒的性格,恰合了国人信奉的中庸之道。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保持理性,不偏不倚,而又能坚持,这就近了君子所谓的“仁”。具体到寿山石上,“温”是一种不炫不燥的内敛品格。直接从矿脉开采的山坑石多少会有些“火气”,而深埋水下的水坑石光泽又有些过分冰冷,而田黄石,经过泥土的浸润,确实有着介于二者之间的中庸品格,将这种品格定义为“温”,再合适不过。

然后是“凝”。凝有聚的含义,同时又呈现出稳重、大度的气质。寿山石的“凝”,就是一种凝聚的感觉,如果质地显得松,就失了这一“德”。若要比较的话,水坑比山坑凝,杜陵又比高山凝,如荔枝洞石,虽美艳,却少敦厚,是以在“凝”字上,始终逊了一筹。芙蓉石的话,老性的比新性的凝,结晶性芙蓉虽然漂亮,但在凝上也略有欠缺。凝在视觉和触感上呈现的是一种庄重、沉稳、聚而不散的感受,这一特质虽非田黄石独有,却也是田黄石最为突出的品质。

再来是“细”。这一德很好理解,就是与粗相对,颗粒细小。水坑石大多非常细,而旗山系的石头就略粗。高山系山坑石中,杜陵、太极都很细,而高山由于较松,细的感觉就差一点。田黄随着品质高下不同,“细”的程度也不大一样。田黄冻当然是非常之细,但由于田黄是“无根而璞”,有时因为母矿的质量就不是很好,因此也会有略粗的情况出现,比如田黄石中的“硬田”,质地略为粗糙坚涩,与细显然无关,因此不好一概而论。

第四是“结”。结者,紧密也。这一“德”强调的是质地上的整体性,尺度把握起来不容易拿捏,要与其他几“德”放在一起综合评判。收藏玉石有“老结”一词,即形容质地紧密。质地紧密,也意味着密度较大,盘玩有“压手”的感觉,如果掂上去轻飘飘的,肯定和“结”字没关系。但是仅仅是压手,也不会有“结”的感觉,尚需有“凝”的配合。田黄石的质地即符合这一标准,密度大,结构紧密,并且在视觉和触觉上都能够呈现聚而不散、坚实绵密的感官感受。

第五是“润”。“润”这个字,并非单指“油润”,这一理解上的偏差,常常误导玩家将石头盘玩得非常“油腻”,而离“润”字相去甚远。古代文人所说的“润”字,一定是诗意的表达,“润物细无声”才是他们向往的境界。润是一种不干不燥的感觉,或者,具象的形容,就是一滴水滴在泥土上缓慢化开的感觉。一般来说,透明的石头容易显得“润”,但也有不甚透明的石头也很润的情况,比如很多田黄石,就是不透明的,却不妨碍这种质感的呈现。老性芙蓉和善伯也很润,而碱性芙蓉则刚好相反,视觉上便予人一种既燥且涩的印象,这种所谓“芙蓉”与“六德”的标准相去甚远,不提也罢。

最后是“腻”。“腻”与“涩”相对,指的是手感上的亲和力。这一德在田黄石和老性芙蓉石上体现得十分明显,上手时除了沉甸甸的“压手”感,更有一种极其“缠绵”的味道,《观石录》中“贵妃之肤,飞燕之体”的形容,想来就是这样的通感。这一“德”比较抽象,非亲自上手感受很难理解。近些年出世的汶洋石,性状与芙蓉非常相似,照出照片来辨认困难,但一看实物便立即可以分辨出来,就是略少了那一份“腻”的感觉。

“温、凝、细、结、润、腻”这六德是品评田黄石的标准,也是品评所有寿山石的标准。好的田黄石“六德”皆备,但若据此断定,所有的田黄石都符合“六德”,就不免太过迂腐。因此,玩寿山石,执着于坑洞品种不如着眼于石质,经得起“六德”检验的石头,一定也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佳石。

联系我时请说明来自志趣网,谢谢!

免责申明:志趣网所展示的信息由用户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使用本网站的所有用户须接受并遵守法律法规。志趣网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志趣网建议您交易小心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