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可电话咨询:(杨老师)
百花不落地”,指的是将粉彩与金彩结合,各色花朵将整个画面填满,不露出瓷底,也不露出花朵的枝干。百花如同天女散花,浮于空中,故称“百花不落地”。
“百花图”又称“万花锦”、“万花堆”、“万花献瑞图”等。清乾隆、嘉庆时期景德镇粉彩瓷器的花卉题材之一。这种纹饰多在器物主体中心部位绘画牡丹等大朵纹样,在周围加绘并绘菊花、茶花、月季、荷花、百合、牵牛花等等各种小花朵图案,并且画有很精细的辅纹,让画面覆盖全器,器不露地,寓意百花呈瑞,盛世升平。花之形状、大小、正侧,各尽其致,繁密之极。有黑地和白地两种,以黑地为最,即使是白地也非常珍贵。“万花锦”始于乾隆时期,盛于嘉庆时期,清代著名鉴藏家赵汝珍所著《古玩指南》有述:“嘉庆……佳品不多,惟万花瓷品俗名百花,到底以此时为佳耳。”嘉庆朝的“万花锦”,较之乾隆朝值得称道处,在于其除了继承前朝的精细规整之外,注意克服堆砌繁缛,趋于疏朗简约,在不失富丽堂皇、雍容华贵的同时,透出几分清逸雅致、灵秀活放。
百花不落地是瓷器釉上彩的一种表现手法,属粉彩瓷,最早出现于乾隆时期,又名百花不露地、锦上添花、万花锦、万花堆等,即在素净的白釉上满绘各色花朵,犹如万花堆聚,五彩缤纷,使其不露白地,以追求富丽繁缛之美,寓百花呈瑞的意思。“百花不落地”的画面繁缛,极尽工巧,烧造成本较高,乾隆朝较为盛行,之后便急剧衰退。清末光绪时期推崇清三代工艺,景德镇窑又烧制了不少百花不落地瓷器,不少书乾隆寄托款。除少量精品外,总体水平远不及乾隆盛世。民国也多有仿烧,但工艺水平更差。
整个瓷板器画面追求富丽繁缛之美,整体纹饰看似繁缛,实则章法构图有迹可循,极尽工巧之能事。
据介绍,该瓷板的绘制过程相当复杂,工艺师们先用生料在素瓷面上勾勒名花异卉,而后绘画少量枝蔓串连起来。在给花卉填色之前,工艺师先用锅灰打底,后填色,再洗染大花头明暗,小花头则用粉彩平涂之;最后,在空白处填地色,有黑、黄、红、蓝、绿等色地衬托花卉纹样,黑白两色最常见,白为艳,黑为贵。据《乾隆内务府纪事》中记载,这种图案的器物为赏花时所用,有“万花献瑞”之吉意,。
据了解,该瓷板烧造工艺极难,烧制时须有经验丰富的工匠,控制窑炉温度和时间必须恰到好处,才能使瓷板既不变形又不开裂,因此成品率极低、成本极高。该件“百花不落地”瓷板镶嵌在红木桌子上,200多年来保存完整、世所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