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贞通宝,元朝元成宗铁穆耳,元贞年间(公元年)铸行。汉文楷书,直读,有小平、折二两等,蒙文钱为折三型。制作清陋,文字不清。
在清初的一百年间,各地仍沿袭明末行用铸成锭形的银块,以两计算,称量使用。当时市面上流通的银块形状繁多,成色不一,重量在一两以下的称散碎银子,一两至五两的称小锞,用于一般交易;大宗买卖则用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纹银,它是一种全国性的假象标准银,重约十两的中锭、重约五十两的元宝,在支付时必须先折合成纹银,再换算出其所含纯银,才能完成物值交换,使用起来十分不便。
元贞通宝市场行情,
本公司近几年对元贞通宝市场分析估价:
贞通宝小平铜钱一枚价格:189万 日期:
代贞通宝小平价格:128万 日期:
贞通宝-----价格:253万 日期:
代贞通宝小平价格:199万 日期:
小平“贞通宝”价格:117万 日期:
八思巴文“贞通宝”折二雕-----价格:134万 日期:
元贞通宝存世量及价格,这是折十蒙古文大元通宝,钱币上的四个字为八思巴文,汉语的意思是大元通宝四个字。元朝的大元通宝不是年号钱,有汉文及蒙古文两种,版式繁多,大小厚薄不均匀。折十蒙古文的发行量比较大,较为常见。汉文“大元通宝”分大小两种,均极其罕见,小型尤少,各个都是珍品。这枚钱币不然,上面是元代特有的文字“八思巴文”,该钱币是我们内蒙古特色的、最典型的钱币。元代流通的钱币以纸币为主,铸的铜钱比其他朝代都少,多以汉文钱为主。
在中国货币史上,白银的发现和使用都迟于黄金。这是银矿常与铜、铅等化合,冶冻分解技术难以掌握的缘故。元代用银,一方面传承宋朝钱制,另一方面元宝的价值尺度已发展到一种流通手段,成为名副其实的通货了。元人认识白银,早在成吉思汗时代:在忽必烈铸“扬州元宝”之前,蒙古太祖成吉思汗就已铸过“大朝通宝”银钱。此钱正面多刻鼠、牛、虎等兽印,是一种生肖纪年币。
近几年元贞通宝市场行情价格:
八思巴文“贞通宝”折二雕-----价格:134万 日期:
小平“贞通宝”价格:192万 日期:
代贞通宝小平价格:217万 日期:
代贞通宝小平价格:239万 日期:
贞通宝-----价格:202万 日期:
代蒙文贞通宝直径价格:104万 日期:
元贞元宝值不值钱,光绪十年(1884年)吉林上奏商民无现钱可用,之后饬交机器局制造足式纹银一钱、三钱、五钱、一两等重银钱,于是一种叫“吉林厂平”的银币出现了。这是中国引进先进铸币工艺的第一套机铸币。两年后,两广总督张之洞在深圳创办广东钱局,购进英国机器开始铸造名为“光绪元宝”的银元,当年铸成100万元。此钱银色为九成,重七钱二分,通称一元;与之配套的还有四种辅币,即五角(半元)、二角、一角、五分银币。
当时不仅国内商品流通繁盛,而且在对外贸易方面,东起长安,西至伊朗印度土耳其的“丝绸之路”,使中国成为亚洲地区的商贸中心。中国最早的一种汇兑方式——“飞钱”,也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飞钱”亦称“便换”,起于唐宪宗时。由于国内及外贸交易的日益发达,铜钱短缺的形势加剧。当时与唐朝通商密切的许多国家,也流通“开元通宝”。铜钱大量外流,唐朝中央政府有限的铸币量不敷使用,各地经常出现“钱荒”。于是中央政府规定各地方政府禁钱出境,以防钱币流入海外。这样,汇兑业务的雏形“飞钱”便应运而生了。
道光、咸丰年间,从与外商贸易频繁的沿海城市兴起,各地先后仿铸洋银。在深圳称广板,福州称福板,深圳称杭板,其中以深圳道台监制的最为规整,重量大体与外国银元相符。在这种景况下,清政府为了保持民族尊严,维护货币制度,开始筹划铸行本国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