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指在平素瓷板上使用特殊的化工颜料手工绘画、上釉,再经高温烧制而成的一种平面陶瓷工艺品 [1] 。可装裱、或嵌入屏风中,作观赏用。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而真正意义上的“”则出现在明代中期。从清中期开始,的发展走向了兴盛。 品种多样,有青花、青花釉里红、五彩、素三彩、斗彩、粉彩、墨彩、浅绛彩等,图案内容涉及面广,包括人物、山水、花卉、虫鸟、鱼藻及吉祥图案等,形制则有长方、圆形、椭圆、多方、多角、扇面等多种形制。 与纸绢画相比,材料物理和化学性能都很稳定,不怕潮湿,不怕霉变,其色彩将保持数十年的鲜艳。 是第一批南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入选省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工艺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到了明中叶真正意义上的出现,清中期,随着清代瓷艺的迅猛发展,当时的瓷画艺人致力于把纸绢上的中国画移植到瓷器上,因此受到了人们的青睐,成为重要的商品瓷。越来越走向兴盛。嵌瓷屏风无论是围屏、插屏还是挂屏,都经常会见到上边镶嵌有装饰意味浓厚的。品种非常多,有青花、青花釉里红、五彩、素三彩、斗彩、粉彩、墨彩、浅绛彩等等。绘画、纹饰内容涉及面也很广泛,包括人物、山水、花卉、虫鸟、翎毛、鱼藻、吉祥图案等,几乎无所不包。 [4] 景德镇始于明清时期。民间曾把它镶嵌在屏风、柜门、床架等处用于装饰。清朝中期的一些民间艺人,运用中国画中浅绛彩的绘画方法进行临摹和创作,开创了的先河。 [5] 艺术门类 编辑 以板面形式出现的瓷品是陶瓷生产工艺不断完美的结果,瓷板的出现使有了物质条件,从相关资料来看,具有平整而光洁的瓷板形状,又有绘画艺术形式的是从明代中期开始出现的。既是瓷、又是画,它是陶瓷艺术摆脱纯工艺装饰、融入文人绘画而形成的陶瓷新门类。是当代艺术陶瓷中最受追捧的绘画样式之一。 [5] 从古至今,之所以绵延不衰,似陈酒越久越香,究其原因,主要有六: 其一,具有瓷板平整光洁之美,便于陶艺家以瓷当纸,随意挥毫,充分发挥作者的绘画天才,充分展示瓷画的审美意境。 其二,便于表现中国画的神韵和意味,符合中国人传统的审美习惯和审美趣味。山水其构图、线条、色彩、意境,均吸收了传统国画的画风,又烙上现代山水画的印记。 其三,是陶瓷艺术家汲取中国传统绘画精髓,表达东方审美理想的重要载体之一,而且这种表达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因为与纸绢画相比,它的材料物理和化学性能稳定,不怕潮湿,不怕霉变,只要不撞击便不会损坏。此外,的色彩,无论是釉下青花、釉里红、高温颜色釉,还是釉上粉彩、古彩、墨彩,色彩永远鲜艳,不会因日晒水浸而变色,便于收藏。 其四,样式多样,除了常见的长方形、正方形外,还有圆形、椭圆形、扇形、鸡心形、叶形等等,便于家居装饰,既可独立成体挂于客厅、书房,又可作家具的镶嵌之饰,或制成插屏或围屏等。 其五,迎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当代风格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既可满足人们崇尚古典美的需要,又可适合人们追求现代时尚的口味。 其六,是现代环境设计的重要样式,可根据建筑物的装饰需要,面积可大可小,大则如山迎立,小则俯首细赏。当今社会,现代已成为家庭环境布置首选的艺术品之一。 [6] 鉴赏知识编辑 ,始于清朝末年,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艺术,具有浓郁的赣文化特点。从图片的选择、艺术加工,绘制前的乳香油的炼制,颜料的调制、毛笔的处理至绘制的具体步骤和技法,都十分严谨、细致。据国家工艺美术大师冯杰介绍,具有较显著的基本特征:既继承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精华,又兼容了中国陶瓷艺术的特点,它不但可以画出逼真的摄影、古典油画的效果,又能随心所欲地表现各种画、流派的艺术风格。 [7] 鉴赏时要注意“六看”:一看瓷板是否平整,凡瓷板中间拱起或歪斜者,均属次品。二看瓷板表面是否光洁,凡表面有缩釉、黑斑者,均属次品。三看瓷板是否完整,凡轻敲声音闷哑有裂缝者,均属次品。四看面是否整洁,凡画面有釉色脱落或被抹擦痕迹者,均属次品。五看意是否精美,凡粗制滥造者,均属次品。六看烧制工艺是否到位,凡窑变不佳、发色暗灰者,均属次品。需考虑瓷板、胎釉、上色以及画法技巧,如果做工精良,字体潇洒,流畅,一气呵成,这样的作品往往是大家风范,值得关注。 传承大师编辑 晚清民国年间,江西景德镇一带聚集了不少创作的艺人。1928年的一次偶然机会,一位客商预订,艺人王琦、王大凡联络同好、汪野亭、何许人、程意亭、毕伯涛、刘雨岑,每人画一幅,画完之后,很多人看了都非常惊讶和喜欢,请他们八人继续画。这样,他们后来就成立一个瓷艺社,取“花好、月圆、人寿”之意,雅称“月圆会”,相约每月望日,月圆雅集珠山,以画会友,以会聚友,切磋画艺,称为“珠山八友”。“珠山八友”创作的鼎盛时期为晚清、民国至文革前的数十年间,留下的作品不多,历来是陶瓷收藏家梦寐以求的收藏品。 [5] 第一代:(宗师) 第二代:王琦(师从) 第三代:梁兑石(师从王琦)、梁燮亭(师从梁兑石) 第四代:吴月山(师从梁兑石)、邹昆仑(师承梁兑石)、杨知行(师承梁兑石) 第五代:杨厚兴(师承吴月山)、徐细奎(师承杨厚兴)、蒋根水(师承杨厚兴) 第六代:冯杰(师承杨厚兴)、梁少石(师承梁兑石)、王跃林(师承陈信高、冯杰)、李春敏(师承冯杰)、邹武(师承邹昆仑、陈信高)、王跃祖(师承陈信高、冯杰)、吴江华(师承徐细奎)、武育仑(师承徐细奎、杨厚兴)、杨平(师承杨厚兴) 市场价值编辑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来,的市场价格屡屡走高,是因为这种艺术品不仅需要绘制,还要两次入火烧制,加之是瓷的质地,易发生变形、窑裂,成功率极低,所以精品很难得。其次,以本身就具平整光洁美感的瓷板作为画作载体,能显出画幅色彩鲜明、靓丽、浓烈的审美意境及独特高雅的细腻感来,上面的构图、线条、色彩等都不会走样。再者,瓷板远比纸、绢等具有更稳定的物理和化学性能,不怕潮、霉,不易变质。一旦作品完成,色彩将经久不褪,常年如新。 [4] 传承意义编辑 既继承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精华,又兼容了中国陶瓷艺术的优点,是绘画艺术和陶瓷艺术的完美结合,是中华民族无穷智慧的结晶,在中国绘画史和国际绘画艺术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1] 。 南昌的传承是内在文化的传承,也是传统文化、精神的具体体现。这门传统的手工技艺从最初的尝试起步阶段到现在的形成规模,历经了一段漫长的蜕变过程。任何事物都是在变化发展之中不断前进的,不变是不可能的,但如何变、怎样变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从长远发展看,南昌必须实现产业化,才能真正使这个传统艺术发扬光大。把南昌制作技术的保护、传承和文化产业发展结合起来,积极广泛的拓展市场,筹备各类画展,以及参加国内外各种工艺美术展会,打响南昌的"品牌",发掘的艺术收藏价值,并依托南昌,打造出一个文化、收藏的艺术圈子。让走进百姓生活,走进人们的工作中去,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南昌,喜欢南昌、发现南昌的魅力。进而,推动它向产业化发展。 然而在产业化进程中肯定会遇到诸多阻碍,但承载的深厚文化内涵及其彰显的无限前景是具有潜力不可小觑的。我们有必要将既看作经济产业,又看作文化产业,同时还可以将其作为文化艺术事业来认识、理解、研究和扶持。 文化产业的活力和潜能有力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文化产业作为正在成长的产业形态,正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晚清民国年间,江西景德镇一带聚集了不少创作的艺人。1928年的一次偶然机会,一位客商预订,艺人王琦、王大凡联络同好邓碧珊、汪野亭、何许人、程意亭、毕伯涛、刘雨岑,每人画一幅,画完之后,很多人看了都非常惊讶和喜欢,请他们八人继续画。这样,他们后来就成立一个瓷艺社,取“花好、月圆、人寿”之意,雅称“月圆会”。相约每月望日,月圆雅集珠山,以画会友,以会聚友,切磋画艺,称为“珠山八友”。 板画风格编辑 汪野亭 (1884—1942),名平,字鉴,号平山、平生、老平、垂钓子,亦号传芳居士,平山草堂主人,斋名平山草堂,江西省乐平县人,近现代著名绘瓷艺家。工画花鸟、山水。在绘瓷技法上,采用油料,以水粉敷色,作品别具一格。为瓷都景德镇二十年代形成的“珠山八友”之一。汪野亭是20世纪前期景德镇陶瓷美术革故鼎新的著名陶瓷艺术家。他的山水画,一直为后人所仰重、仿效,足足影响了半个多世纪。他从艺30多年从未离开过景德镇,创作了许多代表那个时代的精美作品,受到了世界收藏家的青睐并争相收购。 如王琦的画风潇洒豪放,王大凡的画风形神兼备,汪野亭的青绿山水自成一派,徐仲南的竹,田鹤仙、程意亭、刘雨岑的花鸟,现在看来仍然生机勃勃,尤其是邓碧珊的游鱼,似乎到今天也无出其后者。 “珠山八友”创作的鼎盛时期为晚清、民国至文革前的数十年间,留下的作品不多,历来是陶瓷收藏家梦寐以求的收藏品。 刘雨岑编辑 刘雨岑(1904年一1969年),男,原名“玉成”,后改“雨岑”、“雨诚”,斋名“觉庵”,别号“澹湖鱼”,安徽太平人,景德镇“珠山八友”之一,中国陶瓷美术大师,世居江西省波阳县。一九二三年毕业於江西陶业学校,后至景德镇从事陶瓷艺术创作活动。1969年于批斗中精神失常、脑溢血突发辞世,时年65岁。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是刘雨岑艺术上的高峰期,他设计出的数十种日用瓷画面,被大量复制生产;绘制的陈设瓷作品,屡屡被《景德镇瓷器选集》、《中国陶瓷·景德镇彩绘瓷器》(中日合刊)等大型画册和全国多种报刊选载。1959年,刘雨岑荣膺陶瓷美术家称号并被吸收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历任中国美协江西分会副主席,景德镇陶瓷美协主席,江西省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特邀委员,景德镇市政协副主席。他在60岁生日时,取号巧翁,希望能活过77岁,再图技艺变法,为陶瓷事业作出更多贡献。可惜这耿耿痴心,毁于文化大革命那场灾难中。 邓碧珊编辑 邓碧珊:男,(1874年一1930年),字“辟寰”,号“铁肩子”, 中国陶瓷美术大师。江西余干人,清末秀才。科举废除后,在余干县从事教学,后来到景德镇瓷业学堂任教习,于是一面代人书写瓷字,一面功习鱼藻画技。1874年,邓碧珊出生于余干县龙津镇鄱阳湖边的一户人家。父亲以打铁为生,暇时也常下湖捕鱼,母亲勤劳节俭,家境较为殷实。儿时的邓碧珊常随父亲下河捕捞,极喜鱼儿。兴致来时便伏于案几之上以指沾水画鱼,并用指甲点鳞,颇见童趣天真。父亲见小儿如此聪慧,自是疼爱有加,及至启蒙之龄,便送入一家学堂念书。由于邓碧珊聪明机敏,悟性极好,学业大有长进,练就了一手好书法,而且爱好绘画,常自找些字画来临摹,成为家乡小有名气的秀才。程意亭 编辑 程意亭:男(1895年—1948年),原名程体孚,别名甫,艺名翥山樵子、洎山山民,斋名佩古,江西省乐平县人,中国陶瓷美术大师。程意亭8岁丧父, 由其兄长抚养长大。14岁起在祥盛粮行学徒。其父程志承生于1 853年,殁于l 903年。其母汪水娇生于1854年,卒年不详。程意亭有四兄弟。1 920年与汪春兰结为夫妻,生育三子。按程意亭之意愿,希望小儿子学画,继承父业,但其本人英年早逝,无法传艺,故无一子继承其绘事。 2011年1月22日,由景德镇市民间民俗文化协会、景德镇族民俗文化抢救与保护中心报江西省艺术工作委员会审核,提交中国陶瓷美术荣誉与职称颁证仪式酝酿,经得近百名中国陶瓷美术高级人才、大师、教授、媒体代表意见,由正式代表举手表决,一致同意追忆其为“中国陶瓷美术大师”荣誉称号。 何许人编辑 何许人(1882—1940),原名处,字“德达”,乳名“花子”,后改为“华滋”,安徽省南陵县人。以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句,更名为何许人,景德镇“珠山八友”之一,中国陶瓷美术大师。在清末民初景德镇瓷画名家中,何许人是具有深远影响的一位。他辛勤耕耘,终其一生探索瓷上雪景山水技法,独树一帜。何氏弟子为其立像并撰悼亡诗道:“壬午降人世,殁于庚辰年。平生好丹青,雪景海外传。出身非寒苦,一炽赴贫贱。由浔入浮梁,艺坛新技添。珠山结八友,广交天下贤。先生云游去,美名扬画苑。”何许人开启了景德镇瓷上雪景山水画之先河,他的雪景山水技法流传至今,发展成为具有景德镇特色的一个瓷绘体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瓷画名家。 王琦编王琦(1884——1937) 别号陶迷道人,斋名陶陶斋,江西新建县人。十七岁时来到景德镇,以捏面人为生,后学画瓷板像。由于他的画造型能力强,又以钱慧安仕女画为蓝本,所画肖像画很受欢迎。1916年他在上海看到许多名家原作,又对黄慎人物画倾慕,开始改变画风在瓷器上专作意笔人物及草书长题,从此很少再画肖像画。1922年瓷业美术社成立,王琦与汪晓棠一道被推为副社长,为“珠山八友”之一。 王大凡编辑 王大凡(1 888—1 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