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窑瓷器的造型多摹仿古代青铜器,这种设计思路源于中国古人的复古思想。古人认为理想社会出现在夏、商、周三代,将周朝视为礼制的代表。帝王倡导恢复古礼,用器也开始追摹古风。无论是上古玉琮、商周鼎彝,还是历代名窑,只要造型契合用意,都可仿造,用于宫廷陈设。特别是在宋徽宗以后,不少官府和民间用瓷都以商、周青铜器为楷模,复古之风从此连绵不绝,影响深远。常见的有三足双耳乳足炉、胆式瓶、贯耳瓶、八方穿带瓶、弦纹盘口瓶等,也有盘、碗、洗、罐之类。这些仿古瓷器或许曾作为礼器摆放于古人祭祀大典之上,进而在民间演变成焚香、插花的优雅生活点缀。
哥窑瓷器造型追求古拙、质朴、浑厚。胎质坚致凝厚,如同堆脂。釉色多呈灰青、粉青、油灰、月白、灰黄、深浅米黄等多种。釉质温润,釉面泛酥油光,如人脸之微汗,即所谓“润泽如酥”。哥窑器物通常釉层很厚,最厚处甚至与胎的厚度相等,釉内含有气泡,如珠隐现,显微镜下呈现“聚沫攒珠”的效果。陶瓷界先辈孙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说,官、哥釉气泡密集似“攒珠”,即指哥窑瓷器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表上。这类特征不易模仿,是辨别真假哥窑瓷器的一个传统方法。
老子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任何美的和善的事物,本身都包含着不美、不善的一面。美与不美相互依存。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美可以转化为不美,善也可以转化为不善,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天地间没有美与不美的区别,美丑的差别只存于人的主观意识当中,缺陷即来自带有偏见的主观判断。将眼中之不美转化成一种美,需要智慧,更需要包容天地万物的平常心。尊重自然,敬天爱人。古代窑工偶然之中创烧出哥窑瓷器,后世不断加以改造,使之成为一种特定的美,为美的家族增添了新的成员,体现出人有能力将这个世界上种种不完美转化为完美的用心与意志,这也许是哥窑瓷器留给我们后人最有益的启示。
一线拍卖行藏品征集:秦经理 同手机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