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常平五铢”为北齐宣帝高洋天保年间(公元550年—公元560年)铸,重如其文,制形有光背、合背、有无内廓等区别,一般的“常平五铢”价值低,特殊品种如合背钱价值高一些。
天保四年(公元554年)鼓铸“常平五铢”。本币为合背钱。
笔者用道教文化视角重点阐释一枚常平五铢背七星、双剑纹花钱的含义。背七星是指北斗七星,是一个很古老的星座。北斗在我国道教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以北斗为天神加以崇拜,并对它作种种神学解释。
常平五铢背左右双剑是什么意思?其实它是一种道教的法器,称为“法剑”。道教法器中的法剑是怎么来的?据《晋书·四夷传》记载:奴文少时,“尝牧牛涧中,获二鲤鱼,化成铁,用以为刀。刀成,乃对大石嶂而咒之曰:‘鲤鱼变化,冶成双刀,石嶂破者,是有神灵。'进斫之,石即瓦解。文知其神,乃怀之”。常平五铢背左右双剑应该就是法剑。另外在道教法器中还有一种道剑,为“短柄宽刃,形似菜刀”。
常平五铢高价格拍卖,常平五铢哪里交易出手
本公司近几年对常平五铢市场分析估价:
常平五铢永安五铢太平天国背---价格:107万 日期:
北周“五行大布布泉四铢常平---价格:164万 日期:
“常平五铢”背月孕星花钱-----价格:222万 日期:
“佛佛”、“龟龄鹤寿”、“---价格:300万 日期:
大天汉常平五铢价格:175万 日期:
布泉常平五铢等价格:138万 日期:
常平五铢背七星剑真品,1984年陕西省咸阳市胡家沟发现一座西魏墓,墓主是北魏武阳公侯刚之孙、燕州刺史侯渊之子,侯义。棺内南端出土铜钱四十枚,其中除有“永安五铢”一枚外。三十九枚全是一式的五铢钱。这种五铢钱与以往认定的西魏五铢既有雷同之处,又有很大的差异,这种五铢的钱文同样是铢字“朱”字头方折,“五”字交叉两笔呈直笔,亦留有永安五铢的气息,但直径稍大,为25毫米,比较重,外郭比较宽。这种五铢与以往认定的钱式的区别是在穿右多出了一竖。
南北朝时期,铸币甚多,币值混乱,私铸盛行。北齐到了天保四年(553年),用的还是以东魏永安五铢钱为主,杂用其他钱币。
北齐文宣帝高洋欲结束这种状况,便开始铸造新的钱币。但此钱没有使用他的年号,而是取名“常平五铢”。原来此钱是借用当时囤积粮食的仓库“常平仓”之名。常平源于战国时李悝在魏所行的平籴,即政府于丰年购进粮食储存,以免谷贱伤农,欠收年卖出所储粮食以稳定粮价。汉以后,常平仓置废不用。晋武帝泰始四年(268年),立常平仓,丰年则籴,岁俭则粜。高洋为自己铸造的钱币取“常平”为名即希望和常平仓一样有调节市场之意。
近几年常平五铢市场行情价格:
大天汉常平五铢价格:268万 日期:
“常平五铢”背月孕星花钱-----价格:225万 日期:
常平五铢永安五铢太平天国背---价格:157万 日期:
北周“五行大布布泉四铢常平---价格:253万 日期:
常平五铢永安五铢太平天国背---价格:213万 日期:
“佛佛”、“龟龄鹤寿”、“---价格:257万 日期:
永安五铢价格,常平五铢,系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年间铸行。笔者收藏的这枚常平五铢为青铜质,其直径在2.4至2.5厘米之间。常平五铢采用了当时的铜母范叠铸技术,其铸造非常精良,文字流畅优美、版式划一,玉箸体钱文构架匀称、笔画圆润。“平”字上横与面穿下郭合一,设计和铸造极为考究,是中国钱币史上最精美的钱币之一。
三国以后中国北方用钱依然惯于使用五铢,或是受到曹魏力挺五铢钱的影响,即使其后新建政权发行新钱,也都不脱离五铢名称,如“太和五铢”“永安五铢”等等,有的连年号也不放置,如“永平五铢”等等。到了西魏,据史书记载,至少在大统六年(540年)和大统十二年(546年)两次重新铸造五铢钱,人们称之为“西魏五铢”或“大统五铢”。《北史魏本记》:“(西魏文帝大统六年)二月,铸五铢钱”,“(十二年)三月,铸五铢钱”。
在收藏和研究过程中,藏者普遍认为常平五铢版式变化单一。不过经对比和研究,有位叫王超的藏友发现了常平五铢普通品中确实有多个版式存在。常平五铢钱有一种版式叫仰五降平,直径2.45厘米,厚度0.17厘米,“常”、“五”两字头仰,“平”字降。此版是常平版中最常见的版式,被称为“普通版”。有一种版式叫仰五昂平,直径2.46厘米,厚度0.16厘米,“常”字头仰,“平”字昂,数量比普通版要稍少。还有一种版式,直径2.49厘米,厚度0.16厘米,面文同仰五昂平,但缘阔字缩,比较少见。另有一种版式,则是俯常阔平,直径2.5厘米,厚度0.18厘米,特点是“常”字头俯,“平”字有异且较宽,“五”字长直平正,目前较为少见。还有一种版式,小头五阔字,直径2.46厘米,厚度0.17厘米,此版每个字都有异:“常”字头平正,异“平”且阔退,小头短阔“五”,阔“铢”,穿稍狭。此版仅见有一拓,极为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