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指导: 手机同号
一、形态特征及生长习性
天南星,为天南星科植物狗爪半夏。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40~90厘米。块茎扁球形,外皮黄褐色,直径2.5~5.5厘米。叶1片,基生;叶柄肉质,圆柱形,直立,长40~55厘米,下部成鞘,基部包有透明膜质长鞘,白绿色或散生污紫色斑点;叶片全裂成小叶片状,颇似掌状复叶,裂片7~23片,披针形至长披针形,长13~19厘米,宽1.5~2.5厘米,先端渐尖,至末端呈芒状,基部狭楔形,叶脉羽状,全缘,两面光滑无毛,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花雌雄异株,成肉穗花序,花序柄长30~70厘米;佛焰苞绿色,偶为紫色,长11~10厘米,先端芒状;花序轴肥厚,先端附属物棍棒状;雄花有多数雄蕊,每2~4枚雄蕊聚成一簇,花药黑紫色,孔裂;雌花密聚,每花由一雌蕊组成,子房卵形,花柱短。浆果红色。花期5~6月。果期8月。
生长习性:天南星是一种阴性植物,多野生于海拔米的山谷或林内阴湿环境中,怕强光,喜水喜肥,怕旱怕涝,忌严寒。种子和块茎无生理休眠特性。种子发芽适温为22-24℃,发芽率为90%以上。种子寿命为1年。
二、种类
天南星可分为天南星、东北天南星和异叶天南星三种。
三、种植区域
天南星生长于阴坡较阴湿的树林下。分布河北,河南、广西、陕西、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山西等地。
四、栽培技术要点
1.选地、整地:应选择有荫蔽的地方栽种,如在露阳地种植,应与高秆作物如玉米等间作。土壤宜选湿润、疏松、肥沃的砂壤土。施足基肥,每亩施农家肥千克,经耕翻整平后作成1.2-1.5米的宽畦。
2.繁殖方法:生产上主要用块茎繁殖,也可用种子繁殖。
(1)种子繁殖:用当年新收的种子,于8月上旬,在整好的畦上,按12-15厘米的行距进行条播,覆土约l.5厘米。温度在20-25℃时,播后约10天即可出苗,翌年苗高5-10厘米时,按株距15厘米定苗,并隔1行去1行,间出的苗可再移到另一块地栽种。由于种子繁殖生长期长,产量不高,故生产上一般多不采用。
(2)块茎繁殖:在秋季10-11月采收时,选无病虫害、健壮完整的中小块茎作种茎,贮放于地窖或室内沙藏,并保持湿度在5℃左右较为适应。翌年4月取出,在整好的畦上按行距20-25厘米开5-6厘米深的沟,然后按株距15-20厘米下种。栽时要注意芽头向上,覆土4-5厘米,然后浇水1次。每亩用种茎60公斤左右。
3.田间管理:生长期间要注意经常保持土壤湿润,应少浇勤浇,并及时松土,雨季注意排水。6-7月,正是生长旺盛期,每亩应追施人粪尿600千克左右;8月再追施豆饼肥60千克,并增施磷钾肥,以促进块茎的膨大。花期除留种株外,其余花葶可全部摘除。
4.采收与加工:秋季地上部枯黄时采挖块茎,去掉泥土、茎叶及须根,然后装入筐内撞去表皮,用清水洗净,对未撞净的表皮可用竹片刮净。晒干或烘干,即为商品出售。
五、常见病虫害及其表现症状
天南星科常见病害有疫病、根腐病、细菌性软腐病和细菌性叶枯病等;
天南星科植物虫害主要有蚜虫。
1、疫病:被害部位最初呈现水浸状,组织褪色而褐变,在感染初期,病害组织仍保持相当的韧度,后期患部才腐败、崩溃、瓦解。由地际部侵入者主要造成萎凋性病症,如白鹤芋类疫病,而由叶部危害则为叶枯或茎枯,当湿度持续时,患部可见白色菌丝体,可与细菌性软腐病有所区分。
2、根腐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该病造成叶、茎、根坏疽。当危害叶片和茎部时首先全部造成褐色斑点现象,周围有黄色晕圈,最后植株叶片枯萎造成落叶,导致植株死亡,危害根部则会使根部腐烂,影响植株的水分及营养吸收。
3、细菌性软腐病:水浸状,软腐至全株萎凋为其主要症状,晚期患发出恶臭气味。
4、细菌性叶枯病:病症初期为水浸状,随后形成淡黄褐色坏死病斑,周围有明显黄色晕环,叶片局部或全部黄化,后期转为暗褐色病斑,渐干枯,病势扩展至叶柄,蔓延至基部造成落叶,最后整株死亡。
5、炭疽病:主要为害叶片、叶柄、茎及果实。叶片染病叶斑圆形或近圆形,大小2—5mm,中心部分灰白色至浅褐色,边缘绿色至褐色,病部轮生或聚生黑色小点,即病原菌分生孢子盘。茎、叶柄染病产生浅褐色梭形凹陷斑,密生黑色小粒点,湿度大时分生孢子盘上聚集大量橙红色分生孢子。浆果染病也生红褐色凹陷斑。
6、花叶病毒:叶部症状经常表现为花叶、不规则褪绿或出现黄色条斑,致叶脉纵卷畸形,病株矮小。叶部叶绿素受阻,正常光合作用受到影响,影响块茎产量、质量。
技术指导: 手机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