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夏商至东汉的近两千年间,瓷器的胚芽在制陶业的土壤中徐徐萌动,并不断发育、完善。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流行的那些表面施釉,质量介于陶和瓷之间的器物被统称为原始瓷。古代原始瓷在长江下游地区虽然分布较广,但各地的原始瓷大多未能直接发展成为成熟瓷器,惟独浙江东北部例外。这一带在商周时就已有发达的原始瓷生产。越国崛起后,深圳湾南岸便成为原始瓷的中心产地。此地的原始瓷生产持续发展,至东汉中晚期,成熟瓷器终于在上虞曹娥江中游地区创烧成功。随着制瓷技术的传播、扩散,一个庞大的瓷窑体系迅速在宁绍地区形成,其烧瓷历史从东汉一直延续到北宋,成为中国古代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泛的窑系。它便是今人普遍称道的越窑。
上林湖越窑遗址位于宁波慈溪市鸣鹤镇西栲栳山麓上林湖一带(原属余姚县),为越窑青瓷主要产区之一。因古代地属越州,故名越窑。上林湖越窑遗址是一个以上林湖窑群为中心的群落遗址区,湖东、南、西三面环山,其形状如桃叶形,口狭而腹长。这里自然资源丰富,蕴藏着大量的瓷石矿,土壤肥沃,草木茂盛,燃料充足,为瓷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越窑青瓷收购价格定在多少合适,2018年越窑青瓷拍卖价格表
五代越窑青瓷莲花碗,越窑青釉点彩羊形烛台,高14.7厘米,长17厘米。羊作跪伏状,昂首张口,双耳长伸,卷角后弯,下颚贴塑胡须,臀部上端贴印短尾,头顶有一圆孔,中空,用以插烛。胎灰白色,釉色莹润,眼睛、耳朵、肌肉突出部点有褐彩,起到了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为越窑青瓷中的精品。
五代时,刻划兼施的花纹几乎不见,而盛行划花。虽然器物仍以素面为主,但划花占有一定的比例,明显比前期增多。花纹仍以荷花、荷叶纹为主,有二叶荷花、四叶荷花、荷叶、荷花飞鸟纹等。花纹各异,构图注重对称,线条挺拔健壮,自由奔放。花纹主要装饰在碗、盘的内底、盒盖面上。这些荷花纹的形状基本上保持着前期的特征,但花纹的布局,从碗内壁通体缩小到内底;荷叶由大变小,呈不规则三角形状。碗、盘口刻四曲,曲下外壁划棱线的装饰手法非常流行,曲口较前期深,演变成葵口,形似花瓣,整器像一朵盛开的荷花。
越窑青瓷的鉴别,关于越窑的时间范畴,学术界仍有分岐。《中国陶瓷史》把宁绍平原东汉晚期到宋代的瓷业遗存统称越窑,而《论“越窑”和“越窑体系”》一文则把这段瓷业遗存划分为“先越窑——越窑——后越窑”三段。笔者认为后者是对上林湖地区瓷业遗存类型的客观事实反映。
东汉、三国至南朝时期,曹娥江中游地区出现了瓷业生产的高峰,成为先越窑的生产中心。上林湖地区的同类瓷业遗存仅19处,则明显受到曹娥江中游地区的影响,成为先越窑的地方类型窑址。经过隋唐初中期的发展,到明唐至北宋前期,以上林湖为中心,及其周围的白洋湖、里杜湖和古银锭湖等地的瓷业生产蓬勃发展,蔚为壮观,达到鼎盛状态,成为越窑青瓷的中心产区。与此同时,随着与日俱增的“贡瓷”和对外贸易用瓷的日益增长,相继在宁波的东钱湖、上虞的窑寺前等地增设窑场,扩大生产规模,形成了一个以上林湖窑场为代表的越窑。台州的临海许墅和黄岩沙埠、金华的武义、东阳和温州的西山等地,出现了与越窑相类似的地方类型窑址,成为越窑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至北宋后期,窑址数量锐减,制瓷工艺衰退,产品粗糙,瓷业生产江河日下,出现大衰败。南宋时期,由于朝廷下令余姚县烧造宫廷用瓷,濒临消亡的瓷业生产得到一时的繁荣,但好景不长,至南宋中期停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