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考古出土实物的特点来看,良渚玉璧常用绿色系的软玉,璧面厚重,厚度可达1厘米或以上,器形规整,璧面光滑,线条流畅,璧边缘磨制精细,中间的圆孔采用两面对钻,孔壁上留有相交的错位台痕,打磨抛光工艺十分成熟。彭家墩M10出土玉璧几乎就是这样一件标准器:玉璧直径19.4厘米,外缘厚度1.2厘米,内孔直径一面4厘米、另一面3.7厘米,内孔直径两面不均恰恰证明了良渚文化玉器的钻孔技艺采用了两面对钻,经游标卡尺的精确测量,位于内孔孔壁上的错位台痕一侧距璧面0.63厘米,另一侧距璧面0.87厘米,两者相加的1.5厘米也表明,虽然切割技艺已非常好,但整块玉璧仍然是中间部分厚,四缘略薄。
良渚玉璧曾于江苏武进县夺墩、江苏常熟市三条桥、浙江馀杭县反山、江苏吴县草鞋山、上海市青浦县福泉山等地,发现较大量出土真品;一般较厚重、个体大,而雕琢水平稍逊,像表面厚度不匀、孔璧不平、圆周不规则(例如上图钙化之良渚素璧)、有错碴,个别璧外周稍凹。那时琢之玉璧,恐非与琮组合作礼器用;有考古学家认为与财富有关,也有人估计属古代一种砝码,甚至是斧噼之类的实用器皿。
如果您有同类藏品良渚玉壁 请咨询电话:
良渚玉器玉璧,眼前的玉璧总体呈深绿色,白色较多的一面是钙化较严重的“阴面”,有朱红色沁的一面则是氧化程度较重的“阳面”。钙化的出现是因为玉石在与带有酸性物质的泥浆水长期接触后,玉石内的结晶水丢失,玉石出现不同程度的石灰化后呈现不同程度的白色,最深者,即人们常说的“鸡骨白”。玉璧“阳面”上出现丰富的色泽变化,则是氧化的结果。青绿色的玉石中含有三氧化二铁,这是一种红棕色的物质,随着氧化程度的加深,三氧化二铁会从玉石的裂缝中析出并呈现黄、淡黄、橙、淡红、深红等变化,由于变化时间有先后,所以玉石表面的色彩深浅呈现会非常自然丰富,绝不统一。
除了生动自然的沁色,经4000余年埋藏中冬寒夏热的温度变化和热胀冷缩,玉石表面的晶体脱落出现缝隙,由于过程十分缓慢,因此这些缝隙的线条非常柔和、纤细,常以斜向分布;如果玉器经过人为的火烧、油炸、水煮提高温度后再骤然降温,此时形成的缝隙形似碎裂纹,不仅僵硬多拐弯,且线条之间还会形成交叉封闭,放大观察时,类似干旱龟裂的土地。
良渚玉壁作用,大汶口文化一直到商代都崇奉鸟,但崇鸟的习俗在渚原始部落中屡见不鲜,能否就此确定这几件玉壁为大汶口——龙山文化系统的遗物?在考古界中有另一种说法,把这一类玉器归入良渚文化范畴,但因上面的纹饰图案与大汶口接近,认为是良渚玉器流入大汶口地区后刻的,现有学术界有人认为由于那些被认定是大汶口文化独有的典型刻划,因此这一观点也难以成立。1989年,学术界人士在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认真观察,仔细测量,发现其质地,形制,色泽,细刻工艺,均符合良渚玉器特征,应是良渚玉壁无疑。古玩艺术品交易拍卖成功一件价值356万元。
玉壁作为中国玉文化中重要器型之一,出现早,沿用时间也很长,有着不可忽略的研究价值,但是,壁的早期形制——良渚玉壁较单调,然而玉壁在良渚大墓随葬玉器中十分突出,因此,认识学习其源流、用途对中国古代玉器发展起源是相当重要的。
研究和收藏新石器时代高古玉器有丰富经验的人士,均知坊间用苏玉等加工仿制伪器,触目皆是;人造灰沁厚厚一大层封密四周;手感亦较轻。尤其是良渚文化名气大,假玉璧和假玉琮最多见。
良渚文化位于长江下游地区。据着名考古学家夏鼐(也是笔者敬服的集邮家)1977年测定,下限距今约4200年,上限距今约5260年。另据南京矿产地质研究所鉴定,像张陵山东出土之良渚玉璧,应为透闪石,属青色阳起石,多为角闪石类,玉材与和阗玉有别。
如果哪位藏家想知道良渚玉壁在哪里成交的、成交价格等交易详情,作为估价的参考依据, 可以与本人联系电话:咨询: 多年来一直为客户办理私人洽购,成绩斐然。我们的私人顾问团队博学洽闻,对市场了如指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