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世宗雍正皇帝是清朝入关后第三代君主,姓爱新觉罗,名胤禛,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卒于雍正十三年(1735),是康熙皇帝三十五子中排序的第四位皇子,二十一岁受封为贝勒,三十二岁晋封雍亲王,四十五岁登基,在位十三年,死后追谥宪皇帝,庙号世宗,年号雍正,人们习称他为雍正皇帝。雍正皇帝从登基到死亡传闻不断,留下许多话题,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史学家未有定论,是一位复杂的历史人物。他为巩固皇权,打击对手,六亲不认,极为残酷,留下骂名;然而作为统治者,他刚毅果决,勇于革新、勤于理政、肃贪养廉、澄清吏治、扫除颓风、政局稳定、国库充盈,人民负担减轻,上承康熙,下启乾隆,是奠定“康乾盛世”的关键人物,一位出色的皇帝。
古玩收藏鉴定
雍正,很多人能从正史里了解到这是一位暴戾凶残的主,又'以勤先天下'著称,更是一个'工作狂'.但穿越剧让我们认识到了另一面的'四爷'雍正:并不刻板,更有男人味,也更懂女人。而历史上的雍正是不是这样的呢通过历史的点点滴滴可以了解到雍正朝政外丰富的文艺生活。雍正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艺术水准也很高,喜欢绘画书法,也喜欢命人给自己画像。在未登基前,生活丰富多彩,品味高雅,更通达儒、佛、道三教思想。而从后来的行乐图、书法中可以认识到这一点。而在登基后忙于政务,实为罕见的勤政皇帝,唯有艺术文玩才能寄托清闲。
在登基前,各个皇子都在积极争取王储,联络百官,而得宠的雍正一方面身负察审的重任,一方面竟大张旗鼓地交结僧衲,兴办法事。在《雍邸集园居》中,胤禛赋诗道:'千载勋名身外影,百岁荣辱镜中花'.言词之中,雍正将之乔扮成为一位惟愿与山僧野老为伍,清心寡欲的'天下第一闲人'.
雍正时期的青花瓷,无论造型和装饰,都可以用一个“秀”字来概括,与康熙青花挺拔、遒劲的风格迥然不同,而是代之以柔媚、俊秀的风格。据清宫造办处档案记载,雍正皇帝本人曾多次规定瓷器的造型、花纹图案,不仅要求烧成的瓷器各部分尺寸适度,而且重视气势和神韵,讲究轮廓线的韵律美,对于要烧造的御用瓷器必须经雍正皇帝审定,方可烧造。为此,景德镇御窑厂的督陶官年希尧、唐英根据旨意,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制瓷工匠,不惜工本,竭尽全力地烧制,以博取皇帝的欢心,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业绩。应该说,雍正皇帝的审美情趣,对这时期瓷器的造型、绘画艺术风格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雍正民窑青花瓷有高中低三档。民窑的高档瓷与官窑瓷比较接近,民窑中档瓷有相当一部分是出口的外销瓷,低档瓷主要是日用瓷。高档瓷中又包括三种类型的瓷器:仿古瓷,主要仿永乐、宣德、成化、嘉靖的风格;具有康熙朝风格的瓷器,由于康熙朝瓷器生产时间长,影响大,不是在短时间内可以改变的,所以雍正早期青花沿袭康熙朝风格的较多;本朝风格瓷,雍正朝,上自皇帝下至督陶官对瓷器制作都有着精益求精、锐意进取的意识,这种意识对民窑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
雍正时期,瓷器对外贸易非常兴盛,大量的西方商人来到广州,希望直接与中国贸易。据国外有关档案记载,1728年法国东印度公司在广州设立了商行(夷馆),1729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广州设立了商行(夷馆),1731年丹麦东印度公司在广州设立了商行(夷馆),1732年瑞典东印度公司在广州设立了商行(夷馆),雍正十二年(1734年),一年销到荷兰40万件中国瓷器,运到法国的有6.8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