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钧碗。钧窑瓷作为产地分散的窑系产品,对其单纯用胎色、胎质来断代是相当困难的。最有效的方法是针对其釉色釉质、施釉工艺、圈足修削和窑变等特点加以辨析。
金代钧瓷的碗、盘等圆器所施的青釉,仍沿袭北宋时期的配方,以天蓝釉、天青釉和月白釉为最多。这些乳光釉烧成温度极高,釉质玻化程度极好,由于釉中气泡的反光作用,使器物闪现着美丽的光芒。
图1是一只天青釉大碗,口径20厘米,高8厘米,足径6.5厘米,由于釉汁在高温下黏度较大,碗外壁下部屯釉现象明显。
图2的大碗口径19.7厘米,高9厘米,足径6.2厘米,施美丽的天蓝釉,湛蓝深邃,赏心悦目。
图3是只“五出”花口碗,施天蓝釉,口径18.2厘米,高7.7厘米,足径6.2厘米,从器形上讲,它更接近于北宋晚期的形制特征,应为金代早期产品。
图4亦为天蓝釉碗,口径17.5厘米,高7.9厘米,足径5.5厘米,但它的内壁已明显有红中带紫的窑变效果,以铜料作为呈色剂涂入釉中所致。
金代钧窑碗同元代钧窑碗的区别有三:
一是釉质虽比不得宋钧釉细腻,但釉中气泡不若元钧釉中气泡那么大而明显;
二是承袭了宋钧碗外壁施釉到足跟的传统,而元钧碗大路货往往施半截釉,圈足以上的碗外壁下部多有露胎;
三是圈足的修削向元代圈足演变,例如足墙渐宽、足壁外撇、外足底心渐凸乳钉等,但仍与元代圈足有别,显现介乎二者之间的过渡状态。
金钧洗。此洗为中小型文房用品类,口径11.8厘米,高4厘米,足径4厘米,天蓝色釉,洗内心有窑变紫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