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城市经济的考虑,其停留在视觉的刺激之上,创造利于理解的消费符号,这都是可以理解的。它缺乏今天艺术所要求的反思和启蒙性,灯光节也没有过多的历史文脉需要被探索和发现,它反而要加强人们心中既定的某些城市消费的符号,如浪漫的里昂,创意的柏林等,风情万种的阿姆斯特丹等等,更不需要过于深刻的思想反思,它就是城市夜晚美丽的嘉年华。
虽然同样符合灯光节的某些初衷,比如艺术展主要是为了配合江宁区新区秦淮河沿岸的开发,创造新的观赏景观,获得更多的到访人群,但本次艺术展可能算一种“发光”的雕塑展,整个场地更应该被理解为沿河而设的“雕塑公园”——南京江宁区杨家圩公园,而不是在更大观看尺度上的灯光节。
因为灯光节往往有一定的时间范围,几周或几个月;都以现成的建筑立面为创作平面,以整个城区为舞台;并要求远距离的观看,同时可以容纳大规模的游客同时行动。这些都不是本次艺术展的特征。
如策展人郑靖而言,本次展览的大部分艺术家还是雕塑出身,其中的一些甚至是第一次涉及光媒介创作,因此作品往往兼顾了白天和晚上的双重观看效果,而不同于一般的灯光节的夜场秀。它们之间的区别非常明显,一般的灯光节聚焦于光产生的内容和效应,比如大型的建筑投影等,因此白天就毫无可看之处了。而本次艺术展更多考虑到光和雕塑的结合,同时白天作为绿地雕塑一点也不影响其观赏性。
雕塑公园的模式在欧洲由来已久,它基本伴随着现代主义雕塑的兴起。在此之前,城市公共雕塑一般都是纪念碑式的,在公共广场中再现了某种公共权力、纪念某一事件或人物、或者起到园林的点缀效果,有着明显的“功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