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元代起出现了八方葫芦瓶,上圆下方葫芦瓶以及扁腹葫芦等各式葫芦瓶。明清两代,葫芦瓶大量烧造,器形也有较多变化,有方形、圆形、蕴涵天圆地方之意的上圆下方和多棱形等许多品种。其中还另有专名,如“抱月瓶”即是明永乐、宣德年间烧制的扁腹绶带葫芦瓶。至康熙时,出现三节或四节式葫芦瓶。自雍正以后,开始出现一孔葫芦瓶,变化多端,其中的器口内敛、卧足、装饰有对称如意带者又演化为“如意尊”。
葫芦的瓶式,自唐以来,因其谐音"福禄",为民间所喜爱,遂成为传统器形,及至明代嘉靖时,因皇帝喜爱之道,此器尤为盛行并多有变化
八仙过海是一种流传最广的中国民间传说。八仙分别为汉钟离、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及曹国舅。
八仙最脍炙人口的故事之一,最早见于杂剧《争玉板八仙过海》中。相传白云仙长有回于蓬莱仙岛牡丹盛开时,邀请八仙及五圣共襄盛举,回程时铁拐李建议不搭船而各自想办法,就是后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或“八仙过海、各凭本事”的起源。后来,人们把这个典故用来比喻那些依靠自己的特别能力而创造奇迹的事。
有关八仙过海的故事,可以说是中国民间流传最广泛的道教神话故事了,几乎是老幼皆知。
所谓八仙,就是指由道教的八位神仙组成的一个神仙群体,他们是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关于他们的完整说法始于元朝年),到明朝年)正式定形。
而关于他们最有名的故事就是"八仙过海",故事说:有一位神仙邀请八仙去他那里参加宴会并观赏牡丹花,回来时,他们遭到东海龙王的阻挠,结果双方以及他们的盟友分成两大集团,展开了一场斗法较量,最后八仙和他们的朋友分别拿出自己的法宝,获得胜利,顺利地越过大海。
八仙过海的传说是中国古代最动人的传说之一,现在已经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成语和典故。特别在民间,它的影响是很广泛的,由此引申出来的一些风俗习惯甚至流传到日本的沿海地区。
八仙因为闹过海,沿海人们大都有“七男一女不同船”的禁忌。理发业奉吕洞宾为祖师爷,相传阴历四月十四的所谓吕祖生日,各地理发业一般要热闹一番。民间祝寿要扮演八仙敬酒,渲染欢乐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