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是姜瘟病的高发期,各位种植户要积极应对,提前预防,以防病害更进一步侵染,造成更大的损失。
生姜喜阴凉忌高温高湿,姜瘟病始发病日均温度为20℃左右。病原菌最适宜温度为25~30℃,15℃以下病害发生很少,因此在高温高湿季节发病严重。姜瘟病的轻重与地块的自身情况也有很大关系。土壤黏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地块,很容易诱发姜瘟病,且发病较重。姜瘟病的发生与蔓延受温度、湿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病菌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6-31℃,高温高湿,时晴时雨的天气,特别是土温变化激烈利于该病发生流行。
表现症状:
姜瘟病发病初期叶片萎缩、下垂、无光泽,而后叶片由下至上变枯黄色,病株基部初呈暗紫色后变水渍状黄褐色,似开水烫过一样,横切或纵剖病茎基部或根茎部,可见其维管束变褐色,俗称“黑眼圈”,用手挤压,可见污白色菌脓从维管束溢出,这是诊断该病的重要依据,姜块与茎秆交界处水渍状腐烂,散发出臭味,后内部组织逐渐软化腐烂。
烂脖子病,学名叫生姜的茎基腐病,也叫腐霉菌根腐病。生姜得病后,茎基部开始产生水渍状的淡褐色的病斑,叶片由下而上发黄,茎基部软了以后就歪倒,不久植株枯萎死亡。病情稍轻的话,可减产严重的可导致减产50%以上。
发病原因:
带菌姜种是主要初侵染源,借灌溉水、地面流水、地下害虫和雨水溅射传播蔓延,并可借姜种调运作远距离传播。在山东地区每年的6-9月,每降大雨后一周左右,田间出现一次发病高峰。连年重茬,栽培地块土质黏重,栽培密度较大,田间郁闭通透性差,生长期连续阴雨天多,雨后田间易积水,管理粗放,缺肥缺水,植株长势差,抗病力弱,偏施氮肥、植株徒长、旺长发病较重。
姜瘟病在气温达24℃左右时,开始流行,当气温在26-31℃,有田间积水时,病害迅速发展蔓延。高温多湿,时晴时雨的天气,特别是土温变化剧烈有利于本病发生流行。此外,降雨量的多少和降雨的早晚也有关系。6—7月间,如果在10—12天内,降雨量达到100毫米左右,田间即可出现病株,大雨过后1周左右,田间即出1次发病高峰。
预防措施:
1、合理密植,加强肥水管理,雨后及时排出积水,收获后及时清出田间病残体及集中带出田外销毁。
2、施用腐熟的有机肥和土壤调理剂-奥农乐,提高土壤肥力和透气性,促进植株生长,增强抗病能力。
3、生长期、雨前用青枯立克+地力旺喷雾加灌根。青枯立克能在病害来临前提前开启植物的次生代谢,提高抗病能力;能营养复壮株体,修复伤口,促进伤口愈合,减少病菌侵染。地力旺活菌数量丰富,能固氮、固碳,盘活土壤。
4、如发现了生病的株苗之后,要及时的将其从田中挖除,并用青枯立克ml+大蒜油15ml+沃丰素25ml +有机硅兑水30斤喷雾、灌根,3-5天1次,连灌2-3次。附近植株也要提高浓度用药。病株附近禁止浇水,防止病菌随水蔓延
友情提示:近期高温多雨季节来袭,姜农朋友们要注意做好田间的排涝措施;若发现姜瘟病应马上防治。
如需技术指导请扫描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