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四川通用龙模铸造银币,民国成立后废除龙模,由四川军政府自创模型,“一面中书四川银币四字,中心作海棠花一小朵,上边加军政府造四字,下边加壹圆二字;另一面用十八小圈绕一大圈,圈内篆文汉字,以直线纹为底。上边加中华民国某年字样,其银字的金旁系连书四画。此项模型即为四川军政府银币定型,一直未变。”
1911年5月,腐败的清政府假借铁路国有化名义,将民办川汉、粤汉筑路权出让给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激起全国各地人民的反对,四川省反响尤为强烈,数十万人参加了保路同志军。武昌起义后,各省先后宣布独立,保路军包围了成都。赵尔丰控制不住四川的局面,只得将政权交给四川保路运动的领导人蒲殿俊等立宪派人士。于是,四川省也宣告独立,成立了“大汉四川军政府”,并接管成都造币分厂。为扩充军需,铸造发行了这种“汉”字银币。
四川军政府发行的钱银,意图在于筹集军饷,保持政府开支,一起也是满意保路运动的需求,所以“汉”字铜币具有军用钱银和民用钱银的属性。后期川中各路军阀铸造很多铜币,流转周期也相对较长,再加上换模修版等原故,导致版别极端杂乱。中国是最后一个完毕银本位币制的国家,军政府“汉”字大铜币,在前史和军事上都有具体记载,有着更深层次的含义,跟着年代的变迁,最终会称为稀有文物的收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