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乾隆皇帝曾把田黄和鸡血石称为印帝和印后,由此可见古人对田黄和鸡血石的推崇。几年前到福建寿山,当地人骄傲地跟我说:天生瑰宝出闽中。但看到此次展出如此精美的摆件,也可以骄傲地说:天生瑰宝在浙西、在昌化。
收藏、鉴赏、投资的关键在于鉴定,只有鉴定对了,之前的三样才有意义。此次借“昌化田黄、鸡血精品展”的展品向大家简单介绍鸡血石和田黄的鉴赏。
鸡血石,除昌化外,还有巴林、陕西旬阳也都有。昌化、巴林、旬阳的鸡血石的区别在哪里?历史最悠久、、文化底蕴最深的,我认为非昌化鸡血石莫属。昌化鸡血石从明代中期就开始流行。巴林鸡血石品质也好,但是它的文化传承没有昌化鸡血石来的高。巴林鸡血含“血”量高,地子起冻,但是巴林鸡血石的“血”中硫化汞氧化的速度相对比较快,没有昌化鸡血石那么稳定。如果灯光过亮、温度过高,便会很快氧化,“血”色变暗,变成“鸡鸭血汤”。那么,如何鉴别昌化鸡血石的好坏?
首先在“血”:血必须“鲜”,就要像刚宰杀的鸡的血滴在石头上一样,鲜红欲滴;还要“活”,要有流动感,像一幅天然的图画,因此昌化鸡血石有“女娲补天遗石”的美称。(图1)这一块鸡血石,从后面看上去像一座火焰山,而火焰是有力度的,是灵动的,因此可以称得上“活”。“血”还要“凝”,“血”要厚,要有深度,如果只有薄薄的一层,稍加打磨便没了,那么品质就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