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新工艺,釉里红的烧造技术难度决定了它在初创期很难大批生产,迄今国内外公开发表所见的元代釉里红器只有数十件,所见造型主要有双系扁壶、大罐、玉壶春瓶、梅瓶、高足杯、匜、盘等,其中以玉壶春瓶最为多见,而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出土的釉里红小水丞、水盂、小罐等则属于景德镇元代外销瓷中比较粗率的制品。
元釉里红的胎质以二元配方为主,因高岭土含铁量不同,有白.灰两种倾向胎质,胎质细中见粗有火石红者居多,当时烧造釉里红窑温偏低,瓷胎常有生烧现象。由于使用含有铁质泥渣饼垫烧,器型底足多般有粘黑棕色砂。釉质明显可分二大类,一类影青釉,含石灰钙多,气泡明显,涂染装饰釉里红结合刻划纹饰多,如龙纹盖罐,玉兔纹玉壶春瓶。一类青白釉,釉中的氧化钙含量少,钠钾含量高,其釉里红发色相对稳定,用以线描类釉里红较多,如;开光花鸟大罐。釉里红与釉结合的要求非常高,故胎质配制不能坚硬,为不使瓷胎变形,古代艺人常用高岭土涂抹在器型内胎上,形成一种特别的胎质特征。釉面总的来说,灰青白色居多,正烧的釉里红产品釉色润泽,玉质感强。小件产品留有施釉过成中的手指印,大件为浇釉操作方法。整器观察器物釉面不呆板,有局部积釉痕迹。釉里红瓷器创烧于元代。青花的呈色剂是氧化钴,呈色稳定;釉里红的呈色剂是氧化铜,极易挥发,因此对窑室的烧成气氛要求十分严格。元代景德镇工匠创造性地将二者珠联璧合地施于同一器物上。这一新的釉下彩品种的出现,是元代瓷器生产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釉里红瓷是瓷器中的一种釉下彩形式的产品,即为釉下的红色。其工艺为用氧化铜在瓷器的胎体上绘制图案,然后再施透明釉,在高温下还原烧制而成
元釉里红玉壶春瓶私下交易快的地方
元青花玉壶春瓶尺寸,元景德镇窑青花玉壶春瓶是又一件不可多得的元代玉壶春瓶,这件拍品是釉下彩工艺进入迅猛发展期出产的珍品,存世量十分稀少,器形古朴端庄,绘以蕉叶纹、勾云纹等七种纹饰,釉质稚嫩,青花发色青翠,时代特征明显,受到现场买家追捧。以65万元起拍,几经竞价,最后以120万元成交。
玉壶春瓶与梅瓶、赏瓶并称为“瓶中三宝”,是器物美学发展史中代表性的造型。1987年广州古玩古玩交易中心秋拍征集到当时著名“船王”大收藏家赵从衍“华光草堂”旧藏的(洪武釉里红缠枝菊纹玉壶春瓶)并以港币1122万元的高价成交。自此揭开了洪武釉里红官窑瓷器在拍卖市场中屡创新高的序幕。第二年,香港苏富比春拍借势再度推出了一件洪武釉里红重器——(洪武釉里红缠枝牡丹纹玉壶春瓶)由于先前赵氏旧藏的玉壶春被日本户栗美术馆永久购藏,已无缘回到流通市场。而全世界可以流通的“全品”又已经寥寥无几,当下便以1705万元的天价刷新了当时的古董艺术品成交记录。尔后的几年,洪武釉里红大器只要现身拍场,便会卖出惊人的成交价,引领藏界关注的目光。80年代的世界艺术品市场迅速掀起以“洪武釉里红”为首的收藏飓风。
元釉里龙纹红玉壶春瓶,釉里红是元代景德镇瓷工的重要发明之一,与元青花制作工序大体相同。它们同为釉下彩,唯呈红色、蓝色各异。它们同样是用笔在胎上绘画纹饰,但用料铜、钴有别。它们同需在高温下烧成,但对气氛要求不同。釉里红对窑室中的气氛要求严格,铜非得在还原焰气氛中才呈现红色,而青花对窑室中的气氛要求稍宽,窑室气氛的变化对钴呈蓝色的影响不大,因此,青花的烧成相对容易,釉里红由于烧成难度大,产量极低,传世与出土的元代釉里红瓷器都很少。特别是具有科学价值的出土物更是屈指可数,国外仅见菲律宾出土了一批元代釉里红瓷器。
元釉里红器的纹饰题材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主要有花卉、云龙、云凤、芦雁、花鸟、玉兔、人物、祈雨图等。纹饰绘画有一定特点,如玉壶春瓶常在口内涂施铜红一周,外壁上下一般绘有数量不等的铜红彩弦纹,而罐类器多喜用菱形开光,开光内绘以山石花卉或花鸟纹等,边饰纹样亦多采用不共邻的变形莲瓣纹。釉下红彩色调显得深浅不一,少见鲜红色,多为深暗的红色或淡红色,有的因欠烧或过烧呈黑红色或失色状,而铜红纹饰晕散明显,则是元釉里红器的普遍特征。
釉里红是指以铜红料在胎上绘画纹饰后,罩以透明釉,在120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还原焰气氛下,入窑一次烧成,并使釉下呈现红色花纹的瓷器。明宣德和清康熙、雍正时期的釉里红瓷器在历史上颇负盛名,但它们的成就是在元代基础上取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