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彩瓷器,又称“瓷胎画珐琅”,是在康熙晚期将铜胎画珐琅技法成功移植到瓷胎上而创烧的一种新品种瓷器
雍正朝的珐琅彩不惜工本,名手彩绘,名工烧制,一件珐琅彩瓷器烧制成功往往要经历数月时间。由于瓷胎太薄,在二次烧制时极易破裂,这些因素都造成了珐琅彩瓷器的数量极为有限。
从胎体上看:真品的胎体质量均十分高,胎骨细,露胎的底足均十分细洁,以雍正器最为细滑。康器胎体比两朝稍厚。仿品胎体一般立求平整,重量,但烧造后可能出现误差。不是胎体过厚过重,就是过薄过轻。足体绝大多数胎质较疏松。
从造型上看:清三代珐琅彩造型多为盘、碗、碟、盉和瓶类造型,几无其它型制,如发现造型不符者应引起注意,但造型相同者,也未必是真品。从彩绘上看:康雍乾器通常以红蓝绿等色彩作器表釉面装饰,色底器表低温,施绘十分均匀。仿品色调浓淡不一,有涂抹的痕迹。
从落款上看:凡落古月轩款的作品,均为清末民初赝器,凡器身题写朗世宁制款识,底书雍正、乾隆官款者也均为民国仿制。康熙珐琅彩瓷器的款识只有“康熙御制”这一种写法,是四字两行在双线栏内写的,字体匀称,界于宋体和楷体之间,书写材料是蓝彩料或红胭脂水。
从仿制方式上看:珐琅彩的仿制主要有两种方式:旧胎画新彩。这种仿制品的造型与胎质、釉色上与真品相差不多,但由于素胎往往保存方式不当,挂釉绘彩烧制后,仔细观察会看到底色上有脏东西,再有后挂彩烧制的多是经过几次烧制才完成,太过于求似,难免弄巧成拙,匠气十足,终究得不到前人烧制珐琅彩瓷器的真谛,时常有釉下划痕、错字等需仔细研究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