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元通宝”始铸于周世宗柴荣显德二年(公元955年),世宗柴荣废天下佛寺3336座,毁佛像铸钱,解决了当时国中钱币缺乏的困难。其正面钱文为“周元通宝”,沿袭“开元通宝”的形制和书体,仅改“开”为“周”,背部多铸有星月纹等标记,同时也出现了多种图案、大小不一的花钱,其中以龙凤图案较多。周元通宝形制仿唐开元钱,制作较精良,一般的钱直径为1.9~2.5厘米。改“开”为“周”,“周”字方正匀称,“元”字长横左挑,与开元通宝相比较扁,“宝”字较小。钱文庄重,挺拔,深峻,为隶书,兼有篆书成分。背面有周楚斩蛟、背八卦、背独龙、背半两月纹八卦、背日月和秘戏等图案,字体、版别、尺寸以及铸造年代不一。
“周元通宝”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周的钱币,是五代时期铸行多、质量好的铜钱,也是公认的五代钱币中做工较为精美的钱币。五代十国时期的钱币大多铸工不精,钱文也大都夷漫不清,但周元通宝钱文非常工整,端正,故在五代钱币中,周元通宝的钱文首屈一指。近日西安永乐有幸征集到一枚周元通宝花钱,其正面用楷书端正地写着“周元通宝”4个字,背面是龙凤浮雕图案,左凤右龙,如刻如凿,栩栩如生。形制同为方孔圆钱,连轮寄郭,字口深峻,造型精美。花钱背无轮郭,高浮雕螭龙、螭凤,铜质细腻光亮、色泽深沉,是精铸之作,疑似含金。拟为五代时期的官制吉利花钱,颇有早生贵子、生龙得凤、福寿呈祥之意。
周元通宝一般的价格,自北宋起,民间百姓都有佩戴周元通宝以求平安的现象。因为周元通宝是用佛铜铸的具有神力,所以衍生出许多关于此钱是有灵之物,能催生却病的说法。如《秋灯丛话》说:“清顺治初孝感多病症,或于古钱币中检周元通宝一文,持之即愈。”周元通宝因其佛身所化的铸造背景及五代独树一帜的铸造品质,在中国钱币史和宗教发展史上都产生过深远而重大的影响,历来为广大钱币爱好者所追捧。而且周元通宝只铸造了5年,它比铸造了几百年的汉五铢、唐开元的存世量,相差悬殊,再加上部分百姓入药和千年的毁损,存世量已不很大,钱币市场上并不多见,收藏投资价格居高不下。
我手中收藏有一枚铜钱,其正面用楷书端正地写着“周元通宝”4个字,背面是龙凤浮雕图案,左凤右龙,如刻如凿,栩栩如生。整个铜钱外径23毫米,穿径4毫米,厚度2毫米多,重5.7克,形制同为方孔圆钱,连轮寄郭,字口深峻,造型精美。据专门收藏古钱的朋友介绍,这枚古钱的名字叫周元通宝背龙凤高浮雕花钱,花钱背无轮郭,高浮雕螭龙、螭凤,铜质细腻光亮、色泽深沉,是精铸之作,疑似含金。该铜钱属于小型官铸花钱,便于佩携,可能是为豪门少妇所量身定制之宝物,颇有早生贵子、生龙得凤、福寿呈祥之意。拟为宋末至明初的官制吉利花钱。
周元通宝权威鉴定拍卖
周元通宝图片及价格,有关资料显示,唐朝灭亡后,中国进入了藩镇割据的五代时期,由于政治上的混乱造成了经济上的民不聊生。五代周世宗是一位开明君主,面对财政困境,周世宗下令毁佛铸钱,遭到文武大臣和佛教徒的反对。周世宗便搬出“舍身饲虎”的典故:“吾闻佛祖说以身世为妄,而以利人为急,使其真身尚在,苟利于世,犹欲割截,况此铜像,岂有所惜哉!”意思是说佛是普度众生造福人类的,既然能舍得真身救人,如今要一个铜像造钱,以救国急,他怎会舍不得呢?佛一定是心甘情愿的。此番言论有理有据,听者无不赞同。于是,世宗遂废天下佛寺三千三百三十六座,毁其铜像铸就周元通宝。
因为周元通宝是用佛铜铸的具有神力,所以衍生出许多关于此钱是有灵之物,能催生却病的说法。如《秋灯丛话》说:“清顺治初孝感多病症,或于古钱币中检周元通宝一文,持之即愈。”因人们对周元通宝钱颇为喜好,从而铸造了不同版别的周元通宝花钱,借以延续周元通宝的“效用”。周元通宝花钱正面为四字钱文,背面有周楚斩蛟、背八卦、背独龙、背半两月纹八卦、背日月和秘戏等图案,字体、版别、尺寸以及铸造年代不一。毁佛铸钱,以救国急。周元通宝的故事让我对其有了深深的敬意之情。我想我当志愿者虽没有“以救国急”这般伟大,但也是为社会奉献绵薄之力,应该不妄与这枚周元通宝结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