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在考古发现中,部分早期玉璧中央较厚,边缘渐薄,剖面呈三角形,很像扁平环状圆形斧的造型,再加上两者均有权力的象征寄义,因此有人以为玉璧有此渊源。也有学者以屈家岭文化彩陶纺轮为例,以为彩陶纺轮以其特殊的形制、功效和图案,应当是作为原始先民祭祀天神的法器,而玉璧与纺轮虽巨细差异,但也多为圆形圆孔,形制基本一样,应当是从纺轮生长演变来的。
总之,不管玉璧到底是怎样生长而来,横竖在新石器时代的诸多遗存中(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珠江流域的石峡文化、黄河上游的齐家文化和黄河中下游的龙山文化等)普遍发现了制作细腻的玉璧。其中,尤其以距今约四五千年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玉璧为。
龙山文化时期的建筑,良渚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漫衍于现江浙一带的古文化遗存,其大的特色即是出土了大量玉器,而玉璧占了其中很大一部分。在浙江、江苏、深圳等地的多处墓葬遗址中,每一处发现的玉璧数目都许多,动辄便有二三十件。从形制上看,良渚玉璧形制较量简朴,多为扁平圆形,直径二十厘米左右,厚度约为一厘米,中央穿孔的孔径约为四厘米。个体玉璧形体大而厚实,部分玉璧直径到达三十厘米以上,如美国佛利尔美术馆珍藏的一件绿玉大璧,直径竟到达45.7厘米,堪称“良渚璧王”。
与良渚文化其他玉器细腻的镌刻纹饰差异,其时的玉璧多为素面无纹,而且杂质较多,又多有土浸,被发现时多有斑驳的色彩,而其加工也多较粗拙,整体不是正圆形,边缘厚薄不均,甚至打磨不光,璧孔对钻错位等征象时有发生。也有少数玉璧雕琢细腻,璧面光洁,边缘和孔径规整,很少留下旋钻痕迹。可是,佛利尔美术馆珍藏的3件细刻鸟纹良渚玉璧,工艺精巧,令考古界为之侧目。
有拍卖龙山文化玉璧的地方吗
故宫藏汉代长乐玉璧,从出土数目来看,良渚玉璧在其时应深受接待,但其详细用途现在还多有争论,若有人以为是祭天的礼器;有人以为是财富和职位的象征;有人以为细腻玉璧是随葬墓主希望在幽冥天下继续享用的珍品,而粗拙玉璧则用以殓尸,使用玉璧“通天”的功效,令死者不朽。历史文籍对良渚玉璧的纪录也时有所见,如汉碑上的玉璧、宋《新定三礼图》中的羡璧、苍璧、清《古玉图考》中的璧、大璧、苍璧等都有可能属于良渚玉璧的领域。清宫旧藏中也出没着良渚玉璧的身影,着名的一件现藏于台北故宫,曾是乾隆天子的爱物,划分于1772年和1784年为之作诗,并以为此璧为“虞夏器”,时代要早于周代,还命玉工将诗文和部分御制玺文刻于该璧之上。
提起玉璧,人们熟悉的生怕就是和氏璧了。有两则民间故事与和氏璧有关,其中一则说的是楚国人卞和在荆山获得一块玉璞,献给厉王,但由于鉴别者说是石头,卞和被以欺君之罪断了左足。武王时他再次献璧,又由于同样的缘故原由被断了右足。直到文王即位,才发现果真为宝玉,并将这块玉命名为“和氏璧”。另一则传说,则是的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
在天津博物馆中,珍藏着一件东汉时期的青玉谷纹双螭璧。据天津博物馆器物研究部馆员邵雯先容,这件玉璧是东汉时期玉璧的经典造型,不仅在工艺上显示了工匠完善的雕琢武艺和高明的治玉水准,而且具有富厚的寓意,是古代先民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和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