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炉本出御制。民间最早的仿制者是吴邦佐,他原是负责督造宣德炉的官员,宣德炉停铸后,吴邦佐即照原法,并雇用原班工匠自行铸造。所铸之炉精巧典雅,可与御制媲美。明代后期更出现众多仿铸宣德炉的名家,仿铸堪称精致、典雅,成为文人雅士珍玩以及文房精品。藏界并不以“仿品”而忽之。
明代宣德时期,宣德皇帝崇尚古代工艺品,以商周青铜礼器与宋代名窑瓷器为蓝本,采用精铜铸制出多种造型的供炉,用来祭祀神祗、祖先,这些供炉俗称“宣德炉”。“宣德炉”以其铜质优良,造型古朴典雅,制作精细,纹饰精致,工艺精湛而驰名遐迩。“宣德炉”的外底正中有楷书款“大明宣德年制”六字。
宣德炉的仿品和赝品都很多。所谓仿品是只仿其器形而不仿其器款,赝品则不但仿器形,而且还仿器款。宣德炉最早的仿制者是吴邦佐,他是负责监督铸制宣德炉的官员,宣德炉停铸后,吴邦佐即按照铸造宣德炉的方法,并雇用原铸制宣德炉的工匠自行铸造。他所铸之炉精巧典雅,可与宣德炉媲美,其器款为篆书“琴书侣”或楷书“宣德五年臣吴邦佐造”或“大明宣德五年监督工部官臣吴邦佐造”。
第一、观形。据史书记载,所有真品宣德炉其器型在炉谱上都有相对应的名称,收藏界俗称为“出身有根襻”。因为当年铸造宣德炉时,工匠们是完全按照宫中秘藏的宋代 《宣和博古图》《考古图》以及柴、汝、宫、钧、哥、定各大名窑的器皿中款式典雅者设计而成的,未有擅造之炉,否则即有杀头之罪。宣德炉以器型而论,小号炉最为常见,炉径8~12厘米;中号炉炉径为15厘米,量少价高;炉径大于20厘米者为大号炉,量稀而价贵。器型有乳足炉、钵炉、床炉、敦炉、鼎彝炉、鬲式炉等数种。如果查阅炉谱上没有相对应的器型,便可以断定为臆造、伪炉!因此,藏家在收藏宣德炉之前,一定要熟谙炉谱,做好 “功课”,知己知彼,方能“不打眼”。
第二、观质。宣德炉是皇家监制,所用铜、金、银等一般都经过6至12次(遍)的冶炼,成色上几近纯铜,因此成品宣德炉铜质非常精细。如若发现宣德炉铜质不纯、粗糙,便可断定不是真品。在收藏过程中,依据铜质,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去伪存真。
第三、观色。史料记载,宣德炉在色泽上细分,共有40多种:佛经色、粟壳色、茄皮色、棠梨色、朱红斑、琥珀色、蟹壳青等。不管是哪种颜色的宣德炉,经过长时间的氧化,表色已形成了栗红色的氧化层,这成为辨别真假宣德炉的一个重要依据。宣德炉在铸造过程中虽然加入了各种贵重金属,但在岁月的淘漉下,其表色始终以栗红色为主。现在收藏市场上出现了很多黝黑、金黄、鲜红等表色的 “宣德炉”,其真伪不言自明。
第四、观款。宣德炉的款识均在炉底。器型较大的宣德炉为6炼炉(冶炼过6遍),底款只有一个隶书“宣”字。中型的宣德炉底款为“宣德”和“宣德年制”两种字款,其中“宣德”两字为隶书,“宣德年制”四字为正楷书字体。小器型的宣德炉一般经过12炼,底款均为“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字体均为正楷方体字。真品宣德炉款识中的“德”字,“心”上均无一横,这一点很关键;而“制”字一律写作“掣”字,这一点也很关键。真品宣德炉底款款识明润,排列紧凑,绝无粗糙松散之象。如字体刻痕底色与炉身颜色不同或有差异,也可以断定为赝品。
收而不研者俗,藏而不鉴者傻,以藏学师
者德,以藏悟心者美,以藏缘友者雅,以藏养藏者富。不懂装懂者丑,强为人师者陋,心怀嫉妒者坏,冒充高深者庸,呵呵一笑者高。寻一件精品,得一世情缘。乐哉!
征集范围:
字画:国画 油画 书法 佛像画 书画 山水画 水墨画 人物画 花鸟画
瓷器:青花瓷器 粉彩 珐琅彩 斗彩 哥窑 汝窑 官窑 定窑 钧窑 五彩
玉器,和田玉 翡翠 田黄石 鸡血石 黄龙玉 高古玉 貔貅 古玉 蓝田玉
钱币:银元 铜币 古钱币 袁大头 光绪元宝
奇石:天然奇石 陨石 玉原石 石砚 印章 石雕 石刻
杂项:各种题材十字绣 紫砂壶 阴沉木摆件 酸枝木摆件 紫檀摆件
沉香木摆件 竹雕摆件 黄花梨摆件 现代收藏品 十二辉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