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志趣 » 供应信息 » 收藏品 » 瓷器

龙泉窑系近几年能成交多少钱

  • 发布时间:2018-09-01 13:38:25,加入时间:2018年06月29日(距今2574天)
  • 地址:中国»云南»昆明:昆明市呈贡区
  • 公司:昆明御藏天下艺术品有限公司, 用户等级:普通会员
  • 联系:田经理,手机:17683121158

                                

   

御藏天下是依法成立在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注册的专业艺术品古董展览交易机构,建立资源优势,利用其在国内外设立的分支机构开展业务活动,拥有固定的国内外客户和市场,并利用高效的媒体手段实时向国内外发布藏品交易信息御藏天下以高端的交易方式、敬业的服务精神、信誉的藏品运作跻身于国内外较具竞争力的古玩古董公司行列。

   

注明:免费鉴定不收取任何费用。各类古董,艺术品鉴定。

                  

                  联系人:资深古玩经纪人田经理

                   

             

欢迎您浏览我的帖子,如果您有收藏品需要鉴定或者您的朋友的收藏品需要鉴定请您联系我。或者请您留下您的联系方式。

    征集范围:

历代瓷器、各朝名家字画、翡翠玉器、竹木牙雕、当代艺术品、古瓷器等 

精品陶瓷:历代窑口及各代官窑器,历代瓷器、高古瓷、宋代瓷器、元明清瓷器等

翡翠玉器:明清和田玉,A级翡翠为上. 要求玉质佳、雕工精。高古玉、明清玉、新玉(以和

田玉为主,玉质润、透、白,雕工要好)

名家字画:历代名家书画,油画、水粉画、古代字画、近现代字画、古籍善本等

杂项古玩:竹木牙雕、文房四宝、田黄石、鸡血石、古钱币,金银器,青铜器、印章、 木器等精品

  

龙泉窑因在今浙江龙泉县,故名,属我国南方青瓷系统。创造于北宋早期,南宋中晚期进入鼎盛时期,至明代中叶以后渐趋衰落,传世的龙泉青瓷下限至清康熙年间,烧造历史达七、八百年之久。

龙泉窑

龙泉窑

北宋时期的龙泉青瓷,胎骨较厚,胎土淡灰,底足露胎处见赭褐色窑红,胎微出烧,釉的玻化程度好,釉层透明,釉表光泽很强。装饰花纹较简练,常见纹样有鱼纹、蕉叶、金枝、荷花等。装饰风格趋于奔放。处于南宋鼎盛时期的龙泉青瓷,形成了自已独有的艺术风格,显示了独特的魅

南宋龙泉青瓷的造型亦形成自已的风格,稳重大方,浑厚淳朴而又不失秀媚,器型丰富多样,装饰普遍采用刻花和堆塑法,颇具艺术匠心。

元代龙泉青瓷烧造量大,风格与南宋迥异:器型高大、胎体厚重;胎色为白中带灰或淡黄;釉色为粉青带黄绿,光泽较强,釉层半透明;装饰手法多种多样,有刻、划、印、贴、塑等,以划花为主,花纹粗略,线条奔放,纹饰以云龙、飞凰、双鱼、八仙、八卦、牡丹、荷叶等为多见。此外,还大量出现汉文和八思巴文字款铭。

明代龙泉青瓷走向衰弱,器物胎体厚重,制作粗糙,胎色为灰黄,釉层厚,透明度高,釉表光泽强,釉色有青灰、茶叶末、灰黄等几种,装饰以釉下刻花为主,亦有模印人物故事的装饰方法。

宋代龙泉青瓷是青瓷工艺的历史高峰。其青瓷的釉色与质地之美,亦如巧夺天工的人造美玉,全世人为之倾倒。

那么,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龙泉窑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轨迹呢-朱伯谦先生在《龙泉窑青瓷》一书中曾将龙泉窑的发展归纳为开创、发展、鼎盛和衰落四个阶段:魏晋和五代十国是开创时期,瓷窑少,生产时断时续,处于就地销售断断续续的生产阶段;北宋至南宋前期是发展期,瓷窑发展快,逐渐形成一个较大的瓷窑体系;南宋后期至元代是鼎盛期,瓷窑迅速发展,青瓷质量大大提高,产品畅销国内外广大市场;明清是衰落期,尤其是明代中期以后龙泉窑处境艰难,瓷窑不断地倒闭减少,至清代晚期结束。如果说这四个阶段勾勒出了龙泉窑发展历史的整个脉络,那么,龙泉窑发展史上的三次辉煌期则是连贯发展脉络的重点和要点。

开创年代

至今通常的说法是龙泉窑开创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有说始于五代或者宋代的。在古文献中,关于龙泉窑的开创年代的记载极少,目前所见最早的记载是成书于南宋绍兴三年( 1133)庄绰的《鸡肋编》 “处州龙泉县……又出青瓷器,谓之秘色。钱氏所贡,盖取于此。宣和中,禁庭制样需索,龙泉青瓷益加工巧。”庄绰曾在包括浙江在内的南北各地郡县做官,交游甚广,见闻颇丰。他在上述文中清楚地描述了处州龙泉县是五代吴越钱氏所贡青瓷的产地。“宣和中”,龙泉窑已成为朝廷青睐的宫廷用瓷生产窑场。正因为朝廷向其订烧青瓷,使得“龙泉青瓷益加工巧”。过去,许多学者在引用此条文献时并不认可“五代秘色瓷出龙泉”的观点。然而,在乾隆二十七年( 1762)修的《龙泉县志·大事记》中又提到“五代贞明五年( 919年)龙泉金村、刘田等地制瓷作坊已具规模”,这说明在有限的古文献中,至少有两处提到了五代以前,龙泉就已经开始烧造瓷器的事实

北宋南宋

龙泉窑在南宋的发展是跟大的社会背景分不开的。北宋覆灭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北方的汝窑、定窑等名窑又被战火所破坏,其制瓷技术传入到南方。这时的龙泉窑结合南技北艺,迅速走向成熟,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进而形成一个较大的瓷窑体系。不仅胎釉配方、造型设计、上釉方法、装饰艺术及装窑烧成等有了重大的改变和提高,器形种类更是大大丰富。由于熟练掌握了胎釉配方、多次上釉技术以及烧成气氛的控制,釉色纯正,釉层加厚,在南宋晚期烧制成功粉青釉和梅子青釉,达到青瓷釉色之美的顶峰,在我国瓷器史上谱写下光辉的篇章。

龙泉窑青釉贯耳弦纹瓶

龙泉窑青釉贯耳弦纹瓶

另一方面,南宋立国水乡、海隅,水上交通发达,有利商业、贸易的发展。北宋时,就在我国东南沿海的广州、明州(宁波)、杭州、泉州设立了“市舶司”,直接与海外各国进行贸易,南宋政府更把海外贸易作为解决财政困难的有效途径。对外贸易量的增加更刺激了瓷器的出口,龙泉青瓷在东亚及东非、阿拉伯诸国都是受欢迎的商品。据史料描述,当时“窑群林立,烟火相望,江上运瓷船往返穿梭,日夜繁忙。”瓷器内销运往临安,外销经瓯江出海,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一带。

从13世纪开始,龙泉窑出现了两大系列的精美产品:黑胎厚釉青瓷和白胎厚釉青瓷。黑胎厚釉青瓷的产品数量比较少,迄今只在龙泉大窑、溪口两地近十处窑址中发现这类瓷器,而且都是与白胎青瓷同窑同烧的,其中溪口瓦窑垟窑以生产黑胎厚釉青瓷为主,其他瓷窑以烧白胎厚釉青瓷为主,兼烧一部分黑胎青瓷、黑胎青瓷的特点是薄胎厚釉,釉层开片,紫口铁足,有些器物还采用支钉垫烧。这些在龙泉窑青瓷的内部发展脉络中都找不到相应的发展轨迹,尤其裹足满釉支烧的工艺对于龙泉窑来说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工艺风格上的骤变显然是受到外界制瓷技术冲击的结果,最有可能的就是朝廷的干预。至今高科技测试也表明,龙泉窑的黑胎、开纹片青瓷、造型、纹片,以及化学组成和郊坛下官窑都有着诸多相似之处。此外,白胎厚釉青瓷的制作工艺也是承接南宋官窑的,

但有创新,在胎釉配方上有些差异。与黑胎青瓷相比,白胎青瓷的釉层光滑细腻不开片,胎色洁白,釉色青翠有如碧玉,胜似翡翠。并且这两大系列瓷器还出现了一批仿南宋官窑器的器形,官窑器是不允许民间随意仿造的,仿官窑的出现不能简单地诠释为“仿制”。另外考古发掘也证明,南宋龙泉窑青瓷在临安京城皇宫遗址和绍兴市攒宫宋六陵墓地都有大量出土。至今大窑龙泉窑遗址还保留着南宋古道,遍布南宋窑址,在当地村民中还流传着种种关于南宋时的故事。这一切都似乎在述说着当时的龙泉窑与宫廷那种千丝万缕的联系。

南宋皇朝拥有修内司官窑与郊坛下官窑,为什么还要派遣技术人员和官员在龙泉等地监烧“供器”呢-笔者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很可能是杭州本地的瓷土资源并不太理想,而古代制瓷业对地理环境和资源的依赖性是很强的,至今看来,南宋官窑器的胎质比较疏松,易破碎,还有开片,所谓“无片不成官”,开片是南宋官窑瓷器的一大特点。但无论是冰裂纹也好,梅花片也好,美则美矣,却不实用,试想,将满是开片的瓷器当作日常生活用瓷不免存在卫生问题。相比之下,龙泉窑青瓷的胎质比较缜密坚硬,尤其是白胎厚釉青瓷,釉面光洁不开片,既美观又实用。

-   2005年香港苏富比春拍,高40厘米的清乾隆外粉青釉浮雕芭蕉叶镂空缠枝花卉纹内青花六方套瓶,拍到了4492万港币。同场中,高31.5厘米的清乾隆粉青釉浮雕夔龙纹双耳瓶拍到1132万港币。2006年11月份苏富比秋拍,高23.4厘米的南宋龙泉窑青釉纸槌瓶拍至118.4万英镑,此瓶曾为日本近代著名茶道大师益田孝年)收藏。两年后,2008年3月纽约佳士得再以228.1万美元拍出一件高28.8厘米的南宋龙泉窑青瓷双耳瓶,同样源自日本藏家——茶道大师松平不昧收藏。2010年香港佳士得秋拍,高50.8厘米的六字篆款清雍正仿龙泉青釉暗灵芝纹五岳真形图三孔扁瓶估价400万至600万港币,拍至2082万港币。。           

联系我时请说明来自志趣网,谢谢!

免责申明:志趣网所展示的信息由用户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使用本网站的所有用户须接受并遵守法律法规。志趣网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志趣网建议您交易小心谨慎。